話語權多元化時代主流媒體的把握【3】--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2年11月下

話語權多元化時代主流媒體的把握【3】

劉鵬飛 邱海理

2012年12月06日14:35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主流媒體要在新聞實踐上提升引導能力

主流媒體話語權的強弱取決於自身的輿論引導能力,這就需要我們認真研究話語權多元化時代的輿論醞釀、生成和演變規律,積極探索符合受眾心理特點和傳播規律的新聞表達方式。

設置議題進行意見先導。面對話語權多元化的輿論場,主流媒體既要主動、及時地回應輿情,還要對處於青萍之末的輿情保持敏感。在社會熱點的醞釀階段,及時設置議題,發表先導意見,保持輿論場上的先發位置。媒體“先聲奪人”,就會給確定或不確定的輿論發展定下基調和方向。那麼,如何進行議題設置呢?那就要從黨心和民意的共鳴中去尋找對接點。

2010年6月,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在鄭州會見一家媒體總編輯時發生了一個小插曲——客人因為塞車晚到了幾分鐘,盧展工就此發表了要治理城市交通堵塞、解決群眾出行難的即興談話。河南人民廣播電台記者敏銳地抓住這一點,把領導人一般性會見新聞設置成了社會焦點議題。報道立刻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其他媒體也紛紛跟進,直接促成了鄭州市大規模的交通治理行動。

創新新聞表達方式。在個體覺醒、主張多元的今天,單向宣傳思維已經不合時宜,必須建立多向溝通思維,以包容的理念、平等的心態、互動的方式多維度、深層次、前瞻性展現社會萬象。

在新聞改革方面,《人民日報》走在了前面。在政治新聞版創立之初,《人民日報》就提出“開放式新聞”理念,設置了“碰撞”欄目,客觀呈現各方觀點,在互動中深化交流,在交流中引發討論,在討論中達成共識,在共識中推動實踐。與傳統的“直接給答案式”報道相比,這種“開放式新聞”將“顯性引導”變成“隱性引導”,有利於社會熱點討論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從而增強輿論引導的生動性和實效性。

做有時效性的正確引導。“先入為主”是輿論傳播的一般規律。不客觀,是錯誤引導﹔不深入,是乏力引導﹔不及時,則沒有引導。正因為如此,有學者提出了“有時效性的正確引導”的新聞概念。

首先,要解決好新聞源問題。新聞源過度依賴網絡成為當下一些媒體的通病。解決的途徑無非兩個:一是以嚴肅的主流媒體為新聞源,二是加強新聞自採的力量。新聞離公眾越來越近,記者一定不能離公眾越來越遠。

其次,要加快新聞作業流程。在新聞時效性問題上,主流媒體普遍受到了網絡輿論的巨大挑戰。因此,主流媒體新聞作業要提速,不但要在認識、觀察、思考方面提速,還要在策劃、選題、互動方面提速。不能及時跟上熱點,就不能有效引導熱點。主流媒體隻有最先發出聲音,才能真正具有輿論“風向標”意義。

結 語

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主流媒體責任重大。我們要始終堅持正確的立場,不為雜音噪音所擾,不為傳聞謠言所惑,以專業性的、理性的、建設性的新聞報道,平衡各階層利益主張,引領社會輿論走向,疏導社會情緒,消除“偏激共振”,化解矛盾,彌合傷痕,弘揚中華主流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唯有如此,主流媒體才能真正成為社會輿論的“風向標”。

(作者單位:河南人民廣播電台)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