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語權多元化時代已經到來。隨著“博客”、“微博”等網絡交流平台的發展,任何一個網民都擁有話語權,都是一家“自媒體”,這使得社會輿論的醞釀、生成和發展規律發生了深刻變革。話語權越是多元化,就越需要主流媒體發出權威聲音作為社會輿論的“風向標”。如果隻有爭論、沒有共識,隻有對立、沒有統一,社會就會從思想層面的多元墮落成一盤散沙。
那麼,在話語權多元化的時代,主流媒體如何才能發揮好“風向標”作用呢?這既是一個新聞認識問題,也是一個新聞實踐問題。筆者以為破除認識誤區、達成職業共識、提升引導能力才是出路。
主流媒體要在新聞觀念上破除認識誤區
破除核心競爭力認識誤區。當下,受眾每天都能接觸五六種媒體,無論是收聽(收看)市場還是廣告市場競爭都空前激烈。不少媒體認為,隻要取悅迎合受眾的非常體驗,進行所謂的心靈撫慰,就可以在競爭中勝出。果真如此嗎?AC尼爾森南京地區收視率數據顯示,關注民生熱點的《南京零距離》新聞節目長期位居收視率榜首,其“民生新聞”的理念在業界和學界都得到了廣泛認同。央視CSM鄭州地區收聽率歷年來數據均顯示:最具市場競爭力的往往是那些關切民生問題的嚴肅的新聞類節目。
破除媒體角色定位誤區。積極介入現實生活,直面社會矛盾,表達公眾呼聲,乃至於監督和干預公共決策,已經成為媒體的自覺意識。但同時,作為信息資訊集成、處理的操作者和決策者,媒體還應成為社會輿論的“風向標”、疏導社會情緒的“整流器”、化解社會矛盾的“安全閥”。然而,個別媒體角色意識淡漠,專業立場搖擺,自覺不自覺地充當了“行俠仗義者”、“道德審判者”、“新聞炒作者”、“隱私窺探者”、“丑陋扒糞者”甚至於“謠言制造者”,客觀上放大了“信任危機”、“道德恐慌”和“腐敗猜想”,淪為“民意挑動者”和“社會傷痕撕裂者”。
破除批評報道格式化誤區。批評報道的格式化,必將導致批評方式、批評目的和批評效果的異化。格式化的批評經不起時間的檢驗,往往引起社會和公眾的強烈質疑,最終將傷害媒體的公信力,弱化媒體的話語權。其表現形式大體如下:
“人物標簽化”。有些媒體習慣於給批評對象貼標簽,不管他們具不具備標簽意義。比如“官二代”、“富二代”、“軍二代”等。前不久,兩位中國留學生在美慘遭殺害,國內一些大媒體不去核實事件真相,卻忙著對受害者進行身份認定,並在新聞標題中強調“寶馬車”來引發公眾對“富二代”的猜想。從傳播心理學來看,“標簽化”的新聞人物確實更能引起公眾的興趣,但也往往會淡化主要的新聞事實。
“道德潔癖”。媒體的道德潔癖是“高大全”思維的延續。過分關注道德的不完美往往會遲滯人們的道德腳步,從而背離了我們褒獎道德精神、推動社會文明的初衷。於是,我們不允許干細胞愛心捐助者的臨場猶豫,不容忍陳光標的高調慈善。
“制度苛求”。就是帶著理想化的苛求去看待制度,把政府的努力說得一文不值,把制度中包含的進步說得一無是處。審議通過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是今年“兩會”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這本來是眾人翹首期盼的好事,但卻有一些媒體在討論:新刑訴法,尤其是第73條和第83條,是不是法治的倒退?有意無意回避了新法較舊法在限制公權、保障人權等方面的顯著進步。
“腐敗猜想”。不少媒體習慣於按照某種思維定式,對某些特定事件進行想象和預判,自覺不自覺地放棄了新聞真實性原則,甚至放棄了探究真相的本能和興趣。在“焦三牛”事件中,這名清華畢業生的正常提拔,就遭遇了“腐敗猜想”的輿論包圍。若不是人民日報及時以《三問焦三牛》澄清事實真相,阻截了謠言的蔓延,恐怕焦三牛還在蒙冤之中。
“娛樂手法”。有的媒體在報道敏感度很高的反腐新聞時,自降格調,把嚴肅的反腐新聞按照八卦新聞、娛樂新聞來處理,一味迎合受眾的獵奇心理。甚至炒作“日記”、“情人”等腐敗細節,以情色化、故事化的手法來進行所謂的“情景重構”,引發了公眾更多的“腐敗猜想”,加劇了社會的焦慮情緒,弱化乃至異化了嚴肅主題的警示作用和教化力量。
“弱勢主導”。同情、聲援、關愛弱勢群體是我們一貫提倡的,但新聞的客觀性要求我們堅持“平衡性原則”,照顧到其他新聞當事者的權益,給予矛盾雙方或多方均等的表達機會,況且,一般社會學意義上的弱勢方和強勢方在很多情況下會發生角色轉換。
破除話語權焦慮下的網絡依賴誤區。現實中,零成本、零距離的“博客”、“微博”等“自媒體”注定要率先發聲,並能很快形成“雪球效應”。在新聞時效性、傳播速度、互動程度上,主流媒體往往相形見絀,由此帶來了話語權的焦慮。於是,有些媒體在焦慮中盲動、盲從,或自擺烏龍、或人雲亦雲、或推波助瀾、或嘩眾取寵,在更深、更廣的層面誤導了人們對社會事件的認知,媒體的地位也從“風向標”淪為傳聲筒、放大器,從引導者淪為跟風者乃至誤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