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屌絲”媒介形象建構研究【4】--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屌絲”媒介形象建構研究【4】

田香凝

2012年12月10日15:33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四、大眾媒介建構“屌絲”弱勢形象的原因

對比“屌絲”的媒介形象和現實意義,我們發現,兩者存在極大差異。其中最主要的差異在於,“主動”與“被動”的區別:現實意義中的“屌絲”是有一定體面身段的人,面對現實中的無奈而主動進行“自我輕視”的調侃﹔而媒介卻將這種自嘲情緒夸張、扭曲,將真正的社會底層人士稱之為“屌絲”,使“屌絲”成為“被輕視”的弱勢群體。這一差異形成的原因有三:

(一)、標簽理論

標簽理論(Labeling theory)是以社會學家萊默特和貝克爾的理論為基礎而形成的一種社會工作理論,這種理論認為每一個人都有“初級越軌”,但隻有被貼上“標簽”初級越軌者才有可能走上“越軌生涯”[4]。它不把異端行為看作特定社會行為的某種固有性質,而是將它視為社會解釋的結果,通過這種解釋那些行為才被貼上異端的標簽。

貝克爾認為被貼標簽的“越軌者”,作為一個“局外人”不得不忍受他人所強加的觀念,被迫承擔與遵從“越軌者”的角色並表現在行為上。“屌絲”最早出現在百度李毅吧,是網友爭論時嘲弄對方的稱呼,但隨著傳播范圍的擴大,“屌絲”被貼上了“個人能力不足的失敗者”的標簽。

本屬於個體的生存狀態,被模式化地解讀之后,“屌絲”便成了一個為人矚目或者讓人同情的“弱勢群體”,他們被社會現實擠壓的狼狽情狀全部作為媒介表征的客體,呈現在受眾的欲望舞台上。

(二)、奇觀理論

道格拉斯•凱爾納(Douglas Kellner)將那些能“體現當代社會基本價值觀、引導個人適應現代生活方式,並將當代社會中的沖突和解決方式戲劇化的媒體文化現象”定義為媒體奇觀[5]。媒體總是竭力挖掘其娛樂價值,強化新聞事件的戲劇化效果,在“信息速食”的時代,傳統媒體常常把未加核實的網絡言論和消息當作首選的消息來源,把符合戲劇化表達的社會事件設置議程,信息加工后以娛樂夸張的面貌現於人前[6]。從前文的分析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媒體在以獵奇的心態來報道奇觀以及進行奇觀化的報道,追求一時的聳動,甚至不惜出現文不對題的尷尬,給人們制造了關於“屌絲”這一特殊群體的弱勢想象。

媒體大多用戲劇化的方式描繪出自卑自賤、生活平庸、未來渺茫、感情空虛,不被社會認同的“屌絲”負面形象,似乎說明當代年輕人普遍自我降格、拒絕上進,活在無奈而艱難的社會現實裡。

媒體較多地採用典型的、個別的、特殊的事實,尤其是與自己希望看到的形象相符合的事實,而忽略掉許多與他們的期望不相符合的例子,將客觀事實聚焦、放大、刪減、扭曲成媒介事實。

(三)、媒介暴力的娛樂本質

現代社會中的媒介暴力基本包含三大內容:一是大眾傳媒所傳播的暴力內容,可簡稱為“媒介化的暴力”﹔二是大眾傳媒作為實施者所施加的暴力行為,可簡稱為“暴力化的媒介”﹔三是高科技條件下的現代傳媒所搭建的虛擬世界中的游戲化暴力,簡稱為“虛擬化暴力”[7]。筆者認為,大眾傳媒對“屌絲”的形象建構可以看作是“暴力化的媒介”利用傳播權進行的話語強制施加,也是讓受眾在每天不得不面對的媒介環境中無法逃避的信息強制使用。這樣的媒介暴力運作機制,是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全球化消費時代我國媒體危機的主要表現之一。由於大眾傳媒缺乏精准定位,也欠缺新聞專業主義原則的有力約束,導致在以經濟效益作為主要衡量標准時,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方式向受眾施加話語信息,而受眾難以對其進行甄別和思考。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中國的新聞媒介不同程度地走向了市場。在繼續承擔輿論引導功能的同時,傳媒還必須應對嚴峻的市場壓力,實現經濟創收。市場經濟帶給傳媒巨大的生機,同時也使傳媒操守面臨嚴重的挑戰。[8]為了在第一時間報道新聞、炒作熱點,媒體不惜以煽情和刺激作為制造新聞事件的娛樂化方法。

在“屌絲”的媒介傳播過程中,大眾傳媒將其從一種純粹的調侃、自嘲,變成了在各方面皆處於底層,貧窮、脆弱、容易沖動甚至犯罪的“無能者”。娛樂化、戲劇化、煽情化的報道內容和報道方式成了媒體制造注意力的捷徑,大眾傳媒的社會責任和專業精神就顯得尤為缺乏,尤為可貴。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