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自稱配不上"文藝"稱呼:單純的煽情不是文藝--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柴靜自稱配不上"文藝"稱呼:單純的煽情不是文藝

崔華林

2012年12月24日14:19    來源:深圳晚報    手機看新聞

  記者 馮明 攝

  12月23日,央視知名記者、主持人柴靜攜新書《看見》在深圳書城南區大台階舉行簽售會。此次簽售會延續了該書此前在北京、廣州等地讀者中刮起的旋風。記者在現場看到,距離開講時間還有一小時,簽售地已經裡三層外三層圍滿了各個年齡層的讀者,其中不少是家長帶著小孩參加,還有很多學生專程趕來聽講座。

  關於《看見》

  在報道別人時

  “看見”自己

  《看見》一書是柴靜講述自己在央視工作十年的心路歷程,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這本書褪去了她第一本書《用我一輩子去忘記》的文藝感性氣息,真實地呈現了她在近十年時間裡,經歷過的非典、兩會、汶川地震、北京奧運、華南虎照片事件、藥家鑫事件等等。

  於柴靜本人而言,這十年也是她從湖南來到北京,從默默無聞到廣為人知的十年。她在大量的新聞報道裡,選擇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與這些人的相遇,一次次修正著她固有的看法與認識。柴靜自言“這本書可能在文學上、思想上的建樹都不高,但我試著盡可能誠實地寫下這些,這中間有我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花了三年時間寫完這本書后,柴靜最后才發現“起初是想報道別人,卻最終發現是報道了自己”。

  關於成長

  三十歲以后才學會隻做事實的陳述

  在《看見》一書中,柴靜將自己的自省也毫無保留地真實呈現。她笑言,寫書之前曾翻看自己多年前的日記,卻發現全文都是“我我我”的表達,隻有情緒和結論,現在再看就像是白茫茫一大片不知道當時發生了什麼。30歲以后,她才學會自省,盡管過程很痛苦。但她學著不再做看法的陳述,而隻做事實的陳述,不美化、不粉飾,只是平淡的敘述,最終通過寫的過程漸曉如何抵達獨立。

  很多新聞院校的學生和媒體新人奉《看見》為教科書,但柴靜卻認為很多概念自己也尚未梳理清楚,她只是在書寫中不斷建設、然后摧毀再重建某些觀念,並沒有一招制敵放任四海皆准的採訪模式,她希望大家能從書中看見變化的過程,一步一步慢慢來。

  關於氣質

  仍舊遠遠配不上“文藝”的稱呼

  柴靜19歲主持《夜色溫柔》時,這檔電台節目被很多大學生譽為必聽節目,十年過去了,柴靜卻認為自己仍舊遠遠配不上“文藝”的稱呼,她自嘲不過是“隻會用小提琴拉奏一曲《白毛女》”。在她看來,真正的文藝是李白、齊邦媛、周作人式的書寫,是她5歲時在一個春雨的早晨用鉛筆刀在白牆上刻畫《春曉》,那首詩給她朦朧隱約的感受。她笑言,“如果我都能稱為文藝的話,那我們時代的文藝底線實在是太低了”。單純的煽情並不是文藝,文藝是人對生活提煉的濃度,其本質是“試遣愚衷”,並不為了某種意圖去寫作,沒有形容詞和副詞,隻有動詞什麼都顧不得的才叫文學和文藝,自己現在還遠遠做不到。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