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世紀90年代初期DV引入中國,經過20年的快速發展和普及,影像從神壇走向大眾,微電影從暗房走向晴朗的天空,日益增多的微電影成為人們精神交流的形態和載體。尤其是在多媒體快速發展、社會轉型的背景下,微電影作為一種獨立的新興片種,完成了從精英表達到草根拍客的創作,完成了從最朴素的客觀記錄到經典的劇情創作,從小眾的人際傳看到三網融合時代的大眾傳播,微電影的青年化、民間化創作與發展正顯示著其獨特的差異性與生命力。
在不久前結束的中國首屆國際大學生微電影盛典活動中,我們欣喜地看到一大批反映我國社會發展、時代變化的微電影脫穎而出,他們謳歌時代、關注環保、保護弱小、提倡法制。在參加評比的1200多部作品中,涉及到了全國所有的省份,有100多所大學(分院)50多家電視台和40多家影視公司參加了這次“微電影”大賽﹔其中大學生作品佔了90%以上。
在這些節目中,劇情類和紀實類作品佔了95%以上,其中來自美國德國意大利以及亞洲國家的大學生作品50多部。這裡既有中國傳媒大學、電影學院、上海戲劇學院這樣的專業傳媒學校提供的經典作品,也有農業大學、醫學院、商學院、旅游學院這樣的非專業大學學生提供的作業,還有電視大學、職工大學、老年大學和清華附中的學生們選送的影像片段。幾乎所有的中國名牌大學都參加了大賽。比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復旦大學等等。而過去從來沒有參加全國大學生影像創作評比的中國音樂學院、武警工程學院、台灣傳播學院等也送來了參賽節目。足見,微電影的青年運動正在中國的廣袤大地上風起雲涌。
一、微電影的微小現象
微電影的所謂“微”,指的就是“小”。筆者個人的理解就是:微小制作,微小劇情,微小紀錄,微小投入,短時間觀看,以視覺為主的影像形式。在視覺為主方面,微電影是不需要用解說詞或者語言對白交代劇情的,甚至字幕和同期聲採訪也應該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也就是說,微電影應該是純粹的視覺欣賞藝術,是時代、時尚,適合時下網絡快節奏觀看的新生代藝術品。
從社會發展史的角度來看,每一次技術革新,最終總會帶來人們在意識和觀念上的更新,進而對人和社會的存在方式產生深遠影響。DV誕生在數字化時代,以技術為起點,帶來的沖擊卻遠遠超越了技術的界限,而深刻地打上了社會文化的烙印。媒介作為一種技術成果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而類似於此種新媒介的產生都將開創人類交往和社會生活的新方式。
今天,中國首屆國際大學生微電影盛典的誕生,無疑給我們搭建了一個碩大的、面向大眾的創作平台,微電影從簡單的影像紀錄,開始走向藝術化創作的舞台。在這次征集到的節目中,最為顯眼的是組委會設立的“一個鏡頭大賽”和“一分鐘短片大賽”。微電影是靠影像敘事的,那麼鏡頭在這裡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次獲獎的節目中出現了不少“驚世”紀錄。東北師范大學的《索馬裡首都摩加迪沙紀實》,是一個鏡頭的作品,這個鏡頭的長度是9分12秒,畫面紀錄了今年5月,張昕宇等幾名來自中國的同學,在當地十余名安保人員的保護下,坐上了汽車,在索馬裡街頭行進的過程。在這個長鏡頭裡,沒有解說詞,沒有字幕交代,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槍械隨處可見、路上隨時充斥著暴力和危險的摩加迪沙……
《我的位置在哪裡》是新加坡國立大學選送的一個鏡頭作品,在1分16秒的一個鏡頭裡,我們看到的是,被吊在空中的一棵樹在晃來晃去,始終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吊車司機不知道把這棵樹放在那裡,下面的指揮人員也不知所措,這棵樹就空蕩蕩地吊在那裡……評委們反映,這個鏡頭很有現實意義,反映了部分海外學子勵志在海外學習成才,可是回到家鄉后在尋找工作上卻不知所措,政府部門對他們的安置也較為茫然。
一個鏡頭裡面的劇情片也很經典。《重逢》是首都師范大學科德學院的一部2分鐘的作品,講述了一對戀人在分手之后偶然邂逅在圖書館的故事,男生對昔日的戀人還念念不忘,可是女生早已釋然,不免尷尬一笑逃之夭夭。上海戲劇學院1分29秒的《人鬼情未了》講述阿斌和小雨天人永別的場景,在一個鏡頭內將一個驚人恐懼的事實真相娓娓道來。
一個鏡頭和一分鐘的作品裡面還有一些娛樂搞笑的內容,比如西北師范大學的《貓之爭》,4分鐘的畫面記錄了一隻氣勢洶洶的黑白花貓為了伴侶,向另一隻灰貓發起進攻的打斗場面。而不到一分鐘的《嚇死我了》,則記錄的是一個剛滿6個月的小朋友,在坐上學步車學走步時的一次驚險意外。北京電影學院的《北沙灘橋》、中國音樂學院的《小兩口》、中國人民大學的《又吃到家鄉的米了》、澳洲科廷大學的《急速天使》、北京大學的《再見了》、台灣傳播學院的《一瓶美麗果 幸福伴你我》、河北燕山大學的《美國夢》、華僑大學文學院的《創業生》、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天井裡的孩子》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新一代大學生們用影像創作微電影的敘事意識。目前我國的微電影創作雖然還在起步階段,但是我們在由首都師范大學科德學院主辦的首屆國際微電影盛典中,已經感悟到,我國的微電影正在由長篇走向微小,由片段走向完整,由作業走向作品,由聲音走向視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