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台多產紀錄片有利深化“走轉改”【2】--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北方傳媒研究》

地方台多產紀錄片有利深化“走轉改”【2】

張蘇艷

2012年12月28日15:17    來源:北方傳媒研究    手機看新聞

二、足踏基層,文接地氣,心貼群眾,情注筆端、話筒和鏡頭,才能多產、產好紀錄片

地方廣電媒體如何深化“走轉改”,多產、產好紀錄片?“走轉改”活動既要熱運行,也要冷思考。“走轉改”是黨的新聞工作的優良傳統,與“三深入”、“三貼近”是相輔相成的。“走”要腳踏實地,不能走馬觀花﹔“轉”要將“空中飄”轉為“接地氣”﹔“改”要改掉“長空假”,提倡“短實真”。“走轉改”是方向、方法、途徑,生產紀錄片是目的。當然,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是廣義的,是針對整個新聞戰線的,對生產各類新聞產品都有效。生產紀錄片只是狹義的,是指用“走轉改”的實際行動,指導紀錄片的生產、拍攝﹔深化“走轉改”,是生產拍攝紀錄片的前提、保証,是有很大好處的。隻有從戰略高度把“走轉改”作為培養人才、錘煉隊伍的必經之路,讓基層意識、群眾理念融入編輯記者的血液並成為價值理念,才能以“走轉改”的良好精神狀態,帶動紀錄片生產的整體提升。

1.“走基層,訪百姓冷暖﹔轉作風,拜群眾為師﹔改文風,道人民心聲”是踐行“走轉改”和生產、拍攝紀錄片的共同理念和職業追求。一部好的紀錄片在創作目的、審美取向,題材選擇以及形式創新等方面雖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目前尚無明確的標准和統一的考量指標。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要記錄時代脈搏、記錄人民心聲、記錄民族財富和民族精神。這些都與“走轉改”密不可分。我們生產、拍攝紀錄片,走基層是正確選擇,不到基層發現不了感人心魄的東西,也擺脫不了年輕從業人員的“稚氣”和“嬌氣”,也激發不了“靈氣”,儲備不了“大氣”。我們生產拍攝紀錄片還要與時俱進,不斷回應社會關切,變換視角、服務中心、服務群眾,才能把握時機,生產適應時代的新聞產品。地方台如何因地制宜地生產、拍攝現實題材的紀錄片?現實題材在哪裡,最多的還是在基層,尤其是人文類紀錄片、社會類紀錄片和自然類紀錄片,不到基層沉下去就發現不了線索,接觸不到真諦。這在本質上正說明踐行“走轉改”是生產優質紀錄片的有效手段。我們鹽城的大豐市有國家級麋鹿自然保護區,建區20多年來 ,麋鹿由當初從英國獲贈返回故裡的39頭繁衍到現在的2300多頭。2008年放回大自然野生的26頭,如今也繁衍到140多頭。僅今年以來,放回大自然野生繁衍的麋鹿就生兒育女42頭。這20多年來我台和大豐台圍繞麋鹿繁衍生存題材拍攝的紀錄片不下30部,其中擷取消息發往央視《新聞聯播》節目得以播出的就有6條。我們的記者深潛灘涂被蚊咬蛇繞,所吃的苦頭難以言表,當紀錄產品被央視《新聞聯播》採用,我們也感到所有的汗水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2.淺走、假走、應付式“一陣風”走、被動盲目走,都是踐行“走轉改”和生產、拍攝紀錄片的大忌。如何有效鞏固“走轉改”活動成果,通過真走、真轉、真改促進紀錄片的生產、拍攝和質量提高?筆者認為一要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努力使之制度化、常態化。紀錄片的生產難度大、周期長、要求高,在節目管理、生產經營、考核獎懲等方面,應該有別於其它節目的生產運行,應該制定一套符合地方廣電媒體實際、又有利於多產、產好節目的管理機制,促進紀錄片生產的生態環節更加科學、合理。二要在總結積累寶貴經驗的基礎上認真反思存在問題,不文過飾非,不欺上騙下,謊報成績。現在基層城市廣電媒體存在一種傾向值得警惕:就是媒體的宣傳管理部門仍存在著熱衷於電子文稿網上辦公,在網上電傳通知、改號改令,下邊新聞單位在網上電傳回報、總結,而忽視圍繞“走轉改”組織大型主題採訪新聞行動,忽視“走轉改”專題演講比賽、征文比賽、座談交流,檢查督促、評比表彰激勵等推進措施。而下面新聞單位疲於應對復雜多變的媒體市場變化,疲於應對會議報道和領導活動報道,於是便出現開始轟轟烈烈,不久就走走停停,再下去便冷冷清清的情況。基層新聞單位的淺走、假走、應付走、被動盲目走,將直接導致紀錄片的膚淺、干癟、老套、沒有創意,在紀錄片的質量上也大打折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新聞工作者就要在加強內部管理和新聞隊伍建設中,高看、厚看、重看紀錄片的地位和作用,轉變紀錄片生產機制,自覺加強管理創新、開創紀錄片產業化運作路徑,按照《廣電總局關於加快紀錄片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從增強傳媒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高度,自覺深入踐行“走轉改”,把踐行“走轉改”與生產紀錄片聯系起來,統籌部署、統籌安排,在走基層中不斷轉變作風、改進文風,用“走轉改”的良好狀態去生產、拍攝紀錄片,並以紀錄片生產的數量和質量撬動國內國際市場,發展繁榮紀錄片產業,進而推動廣電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作者單位:江蘇鹽城廣播電視台)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