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宗師
形意宗師
八極宗師
詠春宗師
電影《一代宗師》選取了民國初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時代背景,以詠春拳(葉問)、八卦掌(宮二、宮羽田)、八極拳(一線天)和形意拳(馬三)四大拳種為基本脈絡構建民國武林全貌。片中涉及中華武士會、中央國術館、兩廣國術館、北拳南傳、北方宗師南下等歷史名詞,新京報記者採訪了本片編劇徐浩峰(兼任武術顧問)、鄒靜之為讀者解讀電影背后的歷史。
拍攝初衷 宗師南下,香港傳薪火
新京報:《一代宗師》為何聚焦於民國武林?
徐浩峰:中國武術的兩個高潮一個在唐朝,一個在民國。唐朝基本人人都會功夫,但沒有人練拳,器械在那時到達了一個高峰,包括李白都自詡隻要你給錢,我就能替你殺人,他的強項是劍術。后來明清近六百年的民間禁武,老百姓很難知道兵器的用法。於是清末軍事力量最弱的時候迎來了拳術的發展高峰。從記載來看,清末民初的武林高手技擊水平相當高,當時時興開武館,流行互相挑戰。不會用輩分來壓制人,少年要成名,那你就去打﹔徒弟打敗師父,把師父畢生的名氣拿走了,其實是在感謝老師。
新京報:為何北方宗師當時集體南下?
徐浩峰:一是國民政府時期全國大建武館,武師和鏢局大都集中在北方,火車和輪船的出現令交通便捷,大量武師失業就到南方任教﹔第二次是1949年,因為那時的拳師大多跟軍隊有關,不同拳系可能因為不同背景,有些南下到了香港或者去往海外。
鄒靜之:1949年后,大陸的武館好像都關了。當時有“地富反壞右”,練武的人被歸結到流氓、打架斗毆、幫凶。香港就變成了傳武學的薪火之地,於是出現一條街上都是武館的景象,很多武術的薪火都在那時慢慢燃起。后來詠春拳、南拳等傳出國外,也是李小龍依靠香港為跳板而慢慢走出去的。
武林精神 武學執著,比生命重要
新京報:影片要展現什麼樣的武林精神?
鄒靜之:一個人對武學的執著,看得比命重。其實一個人活著最重要的就是精神,我們歌頌的俠義之士不都是這樣,義無反顧,把生死置之度外。《一代宗師》裡宮若梅(章子怡飾)和北方武師(王慶祥飾)生命的起伏跌宕、人生的坎坷,包括對武的認識,烘托著葉問成為一代宗師,體現武林精神。
徐浩峰:中國近六百年沒有武館,李存義發明了武館、武士會,這些讀報都困難的武術家完成了文人該做的事,對道義的堅守、對規矩的傳承、待人接物的風范,崇尚“武人文相”。《一代宗師》的價值觀就是把已經逝去的中國人的情懷打出來,讓現在人看到過去人精神情懷的高度和強度。王家衛骨子裡有北方人的傳統,北方文人思想家都講究三家相見的修煉,就是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以前很多功夫片寫事兒,《一代宗師》是寫人的內心。以往的功夫片中練功夫的人就是能打,而《一代宗師》用歐洲拍藝術家、音樂家的方法來拍人,承認習武者的獨立性和技能學習給他們帶來精神上的改觀。
【讀武】
●中華武士會
民國初北方最大的民間武術團體。1910年,河北滄縣武術名家馬鳳圖與形意拳名家葉雲表受同盟會燕京支部之命,在天津籌劃創立。1911年,第一次籌備大會選出葉雲表為會長,特邀李存義主持教務。
●兩廣國術館
1929年,兩廣國術館在廣州成立,傅式八卦掌創始人傅振嵩應邀赴廣州任教。聯袂南下的還有北方拳師萬籟聲、顧汝章、耿德海、王少周,所謂“五虎下江南”。
●中央國術館
中央國術館是中華民國政府於1928年3月在南京成立的國家武術學院,為歷史上首次以學校組織成立的武術最高教育學術機構。開館的宗旨在於培育武術師資、推廣武術、審編武術教材、打破門戶之見等。
四大拳派
形意、八卦、八極、詠春
四大拳派的共同特點是,都演變於重兵器發力的勁兒。並非人出於本能的街頭打架,這是跟西方最大的不同。這幾門拳法的高手以前都使大槍,形意拳就是過去練兵的時候因為場地不夠大“脫槍練拳”,你看著像練拳其實是在扎槍,后衍生出形意拳。八極拳也是這樣。三大內家拳中八卦掌是最晚出現的,但是我認為它有一個深遠的傳統,形意的頂尖高手都要學八卦,台詞中“八卦手黑”這句話到今天傳了差不多小一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