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農村版》為民維權贏百姓信賴【2】--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24小時滾動新聞

《安徽日報農村版》為民維權贏百姓信賴【2】

2013年01月22日16:10        手機看新聞

  為正義奔忙有一副硬骨頭

  在各類新聞報道中,最難的當屬輿論監督報道,由於甄別線索難、採訪難、發稿難,實際操作時經常遇到種種意料之外的困難和矛盾。報紙創刊11年、堅持維權11載。回望維權路,張波感慨:“心中酸甜苦辣咸五味雜陳,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困惑與無奈。”

  “這種困難往往從接到線索時就開始了。”張波直言,有的農民文化水平較低,反映問題時隻說對自己有利的,而對自己不利的隻言不提,這就要編輯記者耗費大量時間來調查核實。很多時候,編輯記者忙活了多日,卻發現新聞線索根本不是事實。“而這些困難與之后的採訪、發稿相比,微不足道。採訪經常遭到各種阻礙,不願接待記者,不配合、不接受採訪,甚至圍攻記者、威脅記者,已是司空見慣。在發稿環節,往往記者還在現場採訪,說情的已經到了報社,或者通過各種渠道給報社施加壓力。”

  對此,陳偉感嘆:“好在,本報編輯記者都有一副硬骨頭,頂住了。”開展輿論監督報道以來,《維權周刊》每期必有四五篇輿論監督稿件,且均為點名到姓的批評,其監督報道力度之大、數量之多、范圍之廣,在省內媒體中實屬少見。而該報卻從未因此惹來官司,這更屬少見。陳偉認為,這得益於報社堅持科學且有特色的採編制度,並在採訪中堅持嚴謹地取証。

  據了解,為了從制度上保証輿論監督報道的質量、把握輿論監督的方向和尺度,《安徽日報農村版》建立了完善的採編制度,從編前會討論選題,到確定採訪路徑,再到稿件最終定型,報社主要領導都親自指導。報社要求,有十分問題,報道八分,做到立場客觀、態度中立,不預設立場,不把話說得過滿、過死,同時要給被監督批評對象說話的機會﹔要求所有見報稿件做到証據確鑿、無一字無出處,沒有過硬証據絕不發稿﹔要求監督稿件見報后,首先在第一時間發函通報給問題所屬部門、單位的上級主管領導,提請有關領導關注報道所涉及的問題,督促整改,對不願意整改的問題則持續跟蹤關注,促進問題真正得到解決。

  為社會和諧有一副鐵肩膀

  為了保証監督的科學性、准確性、建設性,《安徽日報農村版》從《民情熱線》專版創辦到《維權周刊》創刊,如履薄冰持續戰斗,堅持監督不動搖,促進或直接解決了一大批農村重點焦點問題——

  關注南洛高速公路蚌埠至滁州段農民征地補償款,被沿線四五個縣、區政府截留過半的問題,省政府有關領導在問題披露后親自過問,終使沿線數千畝農民被征土地每畝補發了3000元左右的補償款﹔

  關注高鐵高速工程臨時用地損害農民權益問題,得到時任省委書記王金山的重視,批示要求安徽省政府專題解決,兩位分管副省長也先后批示處置意見,省政府為此問題專門出台文件,依法保障了農民的土地權益﹔

  關注長豐縣農民賣糧打白條問題,得到時任省農發行、省糧食局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緊急行動調撥資金,趕在春節前一周內兌現農民手中白條3891萬元……

  如今,《安徽日報農村版》的維權報道正在從幫助個人、群體維權向關注社會重大問題轉變,從單純的輿論監督向建設性的輿論監督轉變、向圍繞中心工作服務大局轉變。這種轉變不僅為其凝聚了大批鐵杆讀者,而且使之得到省、市、縣和有關廳局領導的重視,多篇報道受到省委、省政府領導的批示和表揚。

  《維權周刊》的主打欄目《記者調查》是一個為農民說話、替農民維權的輿論監督專欄,自2003年1月創辦以來,每周刊發一期,多年來從未間斷,全部是記者深入鄉村一線採寫的獨家報道、調查式報道。由於在選題上注意選擇黨和政府明令禁止、農民群眾深惡痛絕、影響農民生產生活的突出問題,該專欄的稿件先后14次獲得安徽新聞獎,被評為2011年度安徽新聞獎名專欄一等獎和安徽日報報業集團新聞名專欄一等獎。(晉雅芬)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網)

分享到: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