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農村版》為民維權贏百姓信賴--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24小時滾動新聞

《安徽日報農村版》為民維權贏百姓信賴

2013年01月22日16:10        手機看新聞

  50面錦旗挂滿牆 ——《安徽日報農村版》為民維權贏百姓信賴

  “今天,六安市裕安區固鎮鎮魚塘村柴庄組村民楊立凡送來一面錦旗,因為我們多次協調、督促地方政府,他們一家六口從房頂坍塌的老房子搬進了新居。”前不久,《安徽日報農村版·維權周刊》主編張波在電話另一端給《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傳遞著最新的信息。

  這讓記者想起去年8月中旬走進《安徽日報農村版》編採大廳時的場景:“語論監督護民權”“百姓信賴的好報社”“人民的喉舌 正義的呼聲”……50多面懸挂在四面牆壁上的紅色錦旗一字排開著。這些紅成一片的錦旗強烈地沖擊著記者的眼球——用這麼多錦旗“裝飾”辦公室的報社,記者還真是第一次見到!當時,時任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王士友指著錦旗上的“語論”二字微笑著說,“這些錦旗上有不少錯別字,但都是農民自發定做,然后親自送來的”。

  為農民維權 有一副熱心腸

  作為《安徽日報》在農村的延伸,《安徽日報農村版》是安徽農村發行量和影響力最大的報紙,創刊以來辦報質量和經濟效益逐年提升。這些成績的取得,在該報總編輯陳偉看來,與報紙始終堅持的辦報宗旨——“幫農民說話,為農民辦事”密不可分,而其中的“為農民維權”是該報的一大亮點。

  對新聞工作有激情、對“三農”報道有感情、對求助農民有熱情,是做好維權報道的前提。為保証讀者與報社之間溝通的順暢,給農民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安徽日報農村版》常年開通免費熱線電話,供農民反映問題,並不定期在報紙的顯著位置刊登編輯記者的手機號碼。同時,要求報紙《維權周刊》的編輯記者輪流出差,保証熱線電話有人接聽、來人上訪有人接待、咨詢問題有人回復。深更半夜接農民電話、一日接待幾撥反映問題的農民、周末在辦公室加班答復農民咨詢,對《維權周刊》的編輯記者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

  “《維權周刊》是我們報紙刊登輿論監督稿件和維權報道的主陣地。”陳偉介紹道。在採訪時,記者來到接聽熱線的專設辦公室,見到了該周刊主編張波和3個年輕的編輯記者。“周刊的編輯記者都來自農村,熟悉農村情況,深知農民之苦、農民之難,能體會農民遇到不公正待遇后的痛苦與無奈,心甘情願地為他們分憂解難。”張波的這一番話,讓記者對面前這4個年輕的編輯記者有些肅然起敬。

  在《安徽日報農村版》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編輯記者對反映問題的農民須做到首問負責、態度親切,宣傳政策結合實例客觀全面,能給予幫助的一定要盡力幫助,把解決問題放在首位,而不是以追求刊發稿件為目的。

  2011年12月,合肥市某建設工地史煜、鄔建軍等14名農民工班組長聯合向《安徽日報農村版》反映,就在他們帶領的200余名農民工的100多萬元工資即將到手時,工程承包商無端消失,幾個月的辛勞化為烏有。於是,記者胡明兵頂著寒風多次找到業主方、建設方、勞動人社部門、建管部門協調。通過記者的不懈努力,終於為農民工成功討薪,興奮的農民工拿到自己的血汗錢當天就給報社送來“心系農民工、筆尖蘸真情”錦旗。“幫助農民工討薪過程中並沒有發稿,記者只是在問題最終解決、收到致謝錦旗后才寫了一篇小稿子。”張波介紹說。

  對於群眾反映的問題實在無法幫助的,報社也要求必須講清原因並向其指明反映問題的途徑。陳偉描述說,在報社會議室經常能夠看到這樣的場景:一群農民圍著一名記者,一講就是一兩個小時,時而慷慨激昂、時而深情傾訴、時而悲憤異常、時而淚如雨下,記者則始終能做到細致、耐心、冷靜地傾聽農民的心聲,客觀地分析事情的原委,真誠地提供及時的幫助。

分享到: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