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口記者:如何擅“跑”又善“刨”--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3年·第3期

跑口記者:如何擅“跑”又善“刨”

王媛媛

2013年03月13日14:20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跑口記者如何跑口,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作為一名優秀的跑口記者,不但要擅“跑”,更要善“刨”。文章從跑口記者找准自我定位、新聞是跑出來的、“刨”字上見真功夫三個方面論述,首先讓跑口記者認清實行新聞跑口制度的好處,進而揭示如何經營自己跑口單位以及怎樣才能最大可能的發現新聞線索、報道更多的新聞,最終實現整合所有資源,為跑口記者所用。

關鍵詞:跑口記者﹔跑口﹔刨

跑口記者起於何時,跑口制度起源於何地,目前無從考証。但從國際到國內,新聞跑口制度已普遍存在,是不爭的事實。為了保障與固定的採訪單位信息渠道通暢,各類媒體都會安排相對固定的記者,負責該部門或領域的新聞採訪事務。這些被安排長時間與固定採訪單位對接並負責採訪的記者便是“跑口記者”。人們在實際工作中不難發現,同樣作為“跑口記者”,有的記者能在第一時間拿到獨家新聞,有的記者能與跑口單位精心策劃選題,有的記者能與跑口單位融為一體,而有的“跑口記者”只是消極待命、名存實亡……

那麼,一個成功的“跑口記者”怎樣才能守土有責,既擅長跑口,又善於從跑口單位中“刨”出更多的“真金白銀”,寫出更多鮮活的新聞?

一、跑口記者找准自我定位

新聞“跑口”制度能夠產生並成功運轉肯定有其合理性。正是因為報道對象的多樣性,使得新聞媒體對記者進行內部分工,客觀上促進了 “跑口”制度的形成。對於新聞媒體而言,確定自己的“跑口”記者,會帶來一系列的好處:

首先,當報社、電台、電視台或者其他媒體將某類對口單位或某一領域確定為某一記者的跑口單位后,該記者在與該單位或該領域對接時,一方面會學習與跑口單位或領域相關的知識,以拓展自己的視野,提高自己的水平,為日后工作提前做好准備﹔另一方面,隨著在跑口單位或領域工作的開展,跑口記者對跑口單位或跑口領域的工作從陌生變得逐漸熟悉,從外行逐漸轉變成內行,最終成為該行業或該領域的專家。

其次,新聞“跑口”制度最大限度地促進了同一媒體內部資源合理配置,避免了資源浪費。在沒有“跑口”記者和新聞“跑口”制度尚不健全的時候,在一個新聞現場會出現同一媒體多個欄目或多個部門的記者進行採訪,無疑造成了該媒體財力和人力的浪費[1]。而在“跑口”制度已基本成熟的今天,這種現象已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同一媒體內部新聞資源共享。比如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所採制的新聞,除了供新聞頻道如《朝聞天下》、《新聞30分》、《新聞聯播》等欄目之外,還可供中央電視台其他頻道的相關新聞欄目播出。

第三,新聞“跑口”制度還在一定程度上使同一媒體內部分工更為科學、合理,突出策劃意識。這一點在突發事件的新聞應對上表現得尤為突出。針對突發事件,往往是熱線記者在第一時間獲得新聞源。熱線記者獲得信息后,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採寫或播報新聞。但是,為了保証報道的平衡性和新聞報道的安全,必然要突出官方的意見和聲音,而熱線記者一時很難第一時間拿到這些材料。目前,在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上,媒體大都加強了策劃意識:由熱線記者赴突發事件現場進行採訪報道,由政府職能部門的“跑口”記者負責協調關系並採訪官方的意見和措施。這樣,二者合一,便極大地節約了採訪時間和周期。

作為跑口記者,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擁有了跑口單位或領域只是意味著擁有相對固定的採訪領域或對象,隻有定位精准,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在實際工作中贏得主動。

(一)分了“責任田”,不要“做地主”

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面,作為新聞跑口制度也不例外。給新聞媒體帶來一系列好處的新聞跑口制度也飽受詬病:跑口記者收受紅包,跑口記者為了維護跑口單位利益進行虛假報道,跑口記者壟斷跑口資源、擅自決定報道方式及報道與否﹔甚至有的跑口記者干脆變成了跑口單位安插在媒體中的“臥底”,為跑口單位通風報信。其實,新聞跑口制度只是媒體內的一種分工,分給跑口記者的單位和領域類似農民的責任田,跑口記者應該潛心經營,而不是讓其坐享其成。

(二)“跑口記者”不是“跟屁虫”

跑口記者,對待自己對接的部門,應該做到守土有責。跑口記者所代表的是自己所在媒體的形象,應該始終以自己所在的媒體利益為重。跑口記者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所跑的單位和領域既不是自己的領導單位,像個“跟屁虫”似的一味對其唯唯諾諾,任其隨意呼喚。也不能夜郎自大,自以為是,以輿論引導者和監督者自居。而應該把握住其中的度,與其在工作領域展開深度合作,以求共贏。

二、新聞是跑出來的

新聞界有句行話,叫做“跑新聞”。意思是說,新聞是跑出來的,不是閉門造車、關在屋裡苦思冥想出來的,也不是別人給您送上門來,更不可能新聞自己找上門。現代科學技術發達,手機、電話、互聯網通訊工具和電子郵件等等都為人們提供了跨越時空的新的採訪手段。有人將跑口記者的工作就簡單地理解為收一下通訊員的稿件,適當加以改動,然后再打打電話補充相關的東西,便可大功告成。其實不然,了解新聞採訪規律的人都知道,新聞之所以能吸引讀者,是因為新聞有其自身的新聞價值,最具有價值的新聞出自哪裡?無疑出自現實生活之中,出自人民群眾中。人民群眾和現實生活,是新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到群眾中去,到實際中去,到生活中去,“留心處處皆文章”。跑口記者要有一雙新聞慧眼,或善於發現別人難以發現的新聞事實,或以獨到的視角解讀新聞事實,彰顯自己的特色[2]。

(一)跑口記者要善於“公關”

跑口單位跑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跑口記者,特別是依賴跑口記者的“公關”,有人甚至因此而稱跑口記者為“公關”人才。因為跑口記者要想把跑口單位的新聞做好,必須廣搭人脈,廣交朋友﹔不但要和負責宣傳的外宣部門建立聯系,還要盡可能地結識各個相關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特別是這些部門的負責人,以便第一時間獲得新聞線索,直至能簡化採訪程序,在媒體競爭中搶佔先機[3]。

(二)跑口記者要吃透兩頭,並且沉得下去

跑口記者要吃透兩頭,要求跑口記者一方面要了解上頭的形式、方針和政策,又要了解下頭的情況和反映﹔另一方面,還要求跑口記者要了解所處媒體的需求,又要了解跑口單位的訴求。吃透兩頭不是採取迎合的做法,不能將“吃透兩頭”變成“迎合兩頭”:對上下“兩頭”採取了“迎合”的做法,報喜不報憂,很難保証新聞的真實性,失去了新聞報道發揮導向和輿論監督作用。

藝術來源於生活,新聞同樣來源於生活。作為跑口記者,亦應關注“草根”階層,到百姓的生活中去。隻有這樣,新聞報道才能接地氣,能為百姓所關注﹔隻有這樣,新聞媒體才能獲得強大的社會影響力﹔也隻有這樣,才能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一名合格的跑口記者,他(她)不僅是新聞事件的旁觀者、忠誠的記錄者,他(她)更應該是新聞事件的參與者、組織者、實踐者。隻有在跑口過程中,善於發現有價值的新聞線索,並且將新聞價值和社會價值相結合,以社會責任為己任,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將人文關懷貫徹始終[4]。這樣的跑口記者肯定會令人尊敬的。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