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策劃增強高校網絡新聞宣傳輿論引導力--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3年·第3期

加強策劃增強高校網絡新聞宣傳輿論引導力

——以安徽大學新聞網為例

陳欣 張 魁

2013年03月14日13:17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進入數字時代后,網絡逐漸成了校園內的主流新聞媒體,而網絡的廣泛性、及時性、開放性和互動性,又使它成為最集中的“意見的公開市場”。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全媒體時代,如何增強高校網絡新聞宣傳的輿論引導力成為當前高校面臨的主要課題。而網絡新聞通過議程設置、議題策劃,有選擇地發布積極信息,或樹立先進典型,或干預危機事件,弱化消極因素等途徑,引導輿論導向、影響受眾行為,營造良好的網絡輿論氛圍和校園輿論環境。

關鍵詞:校園新聞﹔策劃﹔網絡新聞宣傳﹔輿論引導

一、網絡新聞是輿論引導的“急先鋒”

網絡媒體是校園信息的主要發源地,在輿論引導方面它是毋庸置疑的“急先鋒”。計算機互聯網的出現顛覆了傳統新聞媒體寫稿、投稿、編稿和發稿的程序,新聞可以實現實時發布。當校園已經出現或可能出現危機事件時,這種即時性可以最快速度發布信息,在最短時間形成主流輿論場,體現輿論的導向性。

2009年12月10日,安徽大學磬苑校區突遇大范圍停電,校園BBS論壇上很快出現針對停電的帖子。為做好解釋工作,避免出現校園公共危機事件,新聞網第一時間發布新聞,把停電的原因、學校採取的措施以及結果告知公眾,把握主動權,搶佔輿論先機,取得了良好效果。再如,2011年9月5日,百姓緣大藥房贊助1000輛自助自行車投放安徽大學磬苑校區,供學生免費使用。本來是一件好事,但由於在車輛使用管理方面的疏忽,輿論一片質疑聲和批評聲,嚴重影響了學校的形象。在學校及時更正工作中不足的同時,安徽大學新聞網也發揮了快速有效傳播的功能,推出網絡時評《我們欣喜地看到……》,從自行車的管理規定、大學生文明素質的提高等方面積極引導正面輿論。

網絡傳播互動性強,可以使傳播者迅速掌握輿情“焦點”,調整報道方式。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是單向的,受眾是被“大喇叭”喊話的沉默的大多數,再加上校報、廣播、電視等校園媒體不受市場經濟杠杆的調控,受眾的話語權長期被剝奪,而這些媒體也處於一種自話自說的尷尬狀態,傳受之間的互動關系並沒有在真正意義上建立起來。而自從網絡媒體在校園內興起后,“麥克風”時代到來了,受眾在傳播中的主導地位日益提升。師生們可以通過校園BBS論壇直接表達自己的思想,也可以通過點擊率間接傳達自己的喜好。網站訪問分析統計軟件可以統計每天的訪問流量和各欄目、各篇新聞的點擊次數。訪問量及受眾來源的精准把握使得受眾走上傳播天平的另一端。

2012年安徽大學網絡新聞點擊率排行前3位的分別是:《安徽大學隆重舉行2012屆學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強化綜合統籌 提升內涵質量——安徽大學召開2012年本科人才培養工作會議》、《三十年拳拳母校情 三十年錚錚報國心——安徽大學隆重舉行77、78級校友畢業30周年紀念大會》這些相對較高的點擊率是校園輿論形成的隱性變量。事實証明,這些新聞后來確實在師生中和BBS論壇上引發熱議。

二、把握時事熱點,堅持輿論引導的“權威性”

“從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走向方面來看,具體分析有三個走向:第一是分散性,分散性主要表現在兩點,一是學生關心的熱點在減少,沒有集中的熱點,即便有熱點也是一時的,不是長期的,是局部的,不是全部的。二是對同一個問題和熱點,學生沒有統一看法,輿論一律的情況比較少。[1]”

較之於80年代的大學生,今天學生關注的熱點從國際、國家大事轉移到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事情上。安徽大學新聞網作為學校黨委和師生員工的“喉舌”,理應立足校園的視角,密切關注國家時事熱點,及時報道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一個時期的主要工作及指導思想,擔負起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的重任。

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在北京召開,這是我黨在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攻堅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對於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深遠的意義。為了更好的宣傳十八大精神,安徽大學新聞網策劃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系列報道,通過消息報道、專家解讀等多種形式讓師生了解十八大。

2012年中日釣魚島事件發生后,國內輿論一片嘩然,甚至一些城市發生了涉日游行事件,如何引導大學生正確理性地看待中日關系就變得十分迫切。在九一八事變81周年當天,安徽大學新聞網推出策劃的專題報道,在報道中,師生們用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專業學科的角度來分析中日關系,理性看待這次沖突。積極的引導,理性的表達,使得安大師生表現出有責任、有擔當、有理性、有熱情的一面。

三、挖掘校園熱點,增強輿論引導的“貼近性”

從大學生的思想走向來看,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內向性。“內向性主要表現在學生的思想動態往往是一種潛流,不直接浮現出來,但不等於分散中沒有集中的趨勢,內向中沒有外在表露。[2]”因此,校園輿論引導的落腳點應該在大學生所關注的熱點問題上,這樣才能讓更多的學生關注我們的校園新聞,在貼近中引導,在引導中貼近。

2009年4月份,安青在線BBS論壇上出現了一篇帖子,學生反映安徽大學一名保安堅持6年追逐大學夢,帖子很快在網上被炒紅,且形成了一定規模的輿論力量。在得知這一線索后,安徽大學新聞網很快策劃一篇題為《齊永章:一名追逐大學夢的保安》的人物通訊,敘述了一個大學保安在艱苦的環境下執著追求知識,尋找夢想,決心用8年的時間來完成自己的大學夢的故事。對於當時網上褒貶不一的評論,這篇策劃的新聞稿起了很好的輿論引導作用。

2012年,是雷鋒逝世50周年,為了更好的在大學生中傳承弘揚雷鋒精神,安徽大學新聞網特策劃了《實踐雷鋒精神 塑造美好心靈》系列報道。七篇報道從學校、院系、學生組織、學生個人等各個層面反映雷鋒精神在今天這一主題,引導校園輿論,塑造良好風氣。

“新聞宣傳要深深扎根於師生之中,要牢固樹立師生群眾觀點,多聯系廣大師生群眾身邊的事例,多反映廣大師生群眾的切身感受,多運用廣大師生群眾熟悉的語言,多用廣大師生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為師生提供想看愛看、健康向上的宣傳信急,使宣傳思想工作更加可親可信、深入人心。[3]”

四、設置校園話題,擴大輿論引導的“互動性”

輿論形成與發展途徑問題,我國學者多認為有兩條,其一是自上而下的發展途徑﹔其二為自下而上的發展途徑。“所謂的自上而下是指群體中的權威機構發起而播行於一般成員之中,反之,便是自下而上。前者通常體現權威的意志,它可能與群體中多數意志劃一,也可能發生沖突。[3]”當權威機構的意志與公眾的意志產生共鳴時,上、下情便奏出和諧的樂章。

除了自上而下的反映社會熱點問題、引導輿論之外,更要關注網絡中存在的“隱性”輿情,有策劃地、主動地設置輿論話題,開展討論,將“隱性”輿情轉化為“顯性”輿情,自下而上的引導校園輿論,幫助大學生們培養積極健康的心態。

在2009年安徽大學新聞網點擊率的排行統計中,《“90后”大學生救人壯舉感動安徽大學師生》以3萬多次點擊率高居第一。2009年10月,長江大學文理學院3名大一新生為搶救兩名落水少年,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事件一出,網絡上很快出現各種聲音,有積極肯定這種行為的,但也有很多消極否定的意見。作為學校新聞宣傳的主陣地,安徽大學新聞網很快策劃組織上篇報道,圍繞大學生的社會責任、什麼是大愛、如何看待“90后”等內容展開討論,從學校層面的高度引導校園輿論,並且通過3萬多次的點擊率也可以看出,學生“被教育”的模式正在轉向主動獲取信息的過程中接受信息中所隱藏的觀點。

俗話說“勞動最光榮”。在90后的校園裡,青年大學生的勞動觀是什麼樣的?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勞動?2012年五一勞動節當天,安徽大學新聞網推出《勞動節裡話勞動》專題報道,讓大學生自己談對勞動的認識,有的說勞動是智慧、有的說勞動是美德、有的說在勞動中實現自我價值、有的說體力勞動不容輕視……

通過設置話題新聞的形式,安徽大學新聞網及時掌握校園輿情,左右校園中心議題,找准“上情”與“下情”之間的共鳴點,擴大輿論引導的影響力。

在新媒體時代,隨著高校輿論環境的變化,網絡媒體要充分發揮其實時性、互動性、廣泛性、多媒體兼容性的特點,主動策劃新聞、精心設置議程、主導校園輿論導向,不僅在校內營造好的輿論氛圍,塑造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更需要在社會上乃至國際上建立輿論大環境,為學校發展做好氛圍營造。

(作者簡介:陳欣,女,安徽大學黨委宣傳部網絡宣傳辦公室網絡編輯,副主任科員,碩士,主要從事新聞傳播學研究﹔張魁,男,安徽電視台公共頻道記者,碩士,主要從事新聞傳播學研究。)

參考文獻:

[1] 邢曉莉.對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面臨新課題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6).

[2] 周曉虹.現代社會心理學[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1.

[3] 張音宇.加強高校新聞宣傳輿論引導能力的思考[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2).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燕帥)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