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傳記片要走自己的路--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人物傳記片要走自己的路

孫  仲

2013年03月27日09:0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最近,隨著《鐵娘子》、《蕭紅》等影片的上映,有關人物傳記片的話題開始“走熱”。同時,關於國產人物傳記片票房低的討論,也是此起彼伏。今后國產人物傳記片將何去何從,無疑成為令人牽挂的一個問題。

  說起來,國產人物傳記片的歷史,也曾有過輝煌。從1955年《董存瑞》公映到《林則徐》、《聶耳》、《劉胡蘭》、《李時珍》、《白求恩大夫》陸續問世,人物傳記片佳作頻現,不僅分別成為經典,還給后來的電影創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啟示。著名導演丁蔭楠就曾表示,五六十年代的人物傳記片強烈、熾熱、有力量、有氣勢、有抒情性。改革開放后,國產電影進入了空前繁榮期,更多的高質量、高水平人物傳記片也隨之出現,並大受歡迎,諸如《吉鴻昌》、《李四光》、《周恩來》、《焦裕祿》、《孔繁森》等。這些風格迥異的人物傳記片,可以說具有裡程碑意義,在弘揚主旋律、創造優秀文化的同時,也豐富了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

  近年來,有人提出,國產人物傳記片應向國外學習。無論是眼下的《鐵娘子》、《林肯》,還是之前的《巴頓將軍》、《莫扎特傳》、《聖雄甘地》、《阿育王》、《國王的演講》、《阿甘正傳》等,都因為票房高、影響大、得獎多而享譽全球。

  但是,國外人物傳記片的拍攝方式,是否完全適用於我們國內呢?恐怕也未必。國外的人物傳記片,多數走商業化路線,這原本也沒什麼。但過於迎合市場或者說觀眾口味,無視思想性及真實性,甚至出現歪曲歷史、扭曲人格等現象,則明顯不符合我們的國情。比如《林肯》,便有一些歷史學者就影片中的事件提出了質疑,認為影片對於林肯在廢除奴隸制度上的成就有夸大嫌疑,部分內容也偏離史實。美國作家方納更是直言:“奴隸制度的終結,不該是林肯一個人的功勞。”再比如美國經典影片《阿拉伯的勞倫斯》,是根據英國考古學家勞倫斯被召入英國情報局,並受命去指導對土耳其發動叛亂的阿拉伯軍隊這一真實事件改編的。在歷史上,勞倫斯是一個有爭議的人,而在影片中,他卻成了一個充滿冒險浪漫氣質的悲劇英雄……

  人物傳記片應該是“歷史”和“藝術”的有機結合,而國外的好多人物傳記片,往往以一件事情為突破口來展現歷史人物內心世界,雖然以歷史人物為中心,但眾多歷史事件僅僅作為陪襯,甚至是走馬觀燈式的堆砌。一部人物傳記片,如果不能讓觀眾看到真實的歷史,無疑是莫大的遺憾,盡管其票房可能很高。作為人物傳記片,雖然要由好看的故事來支撐,但僅有故事,而沒有歷史的深度及廣度,也是不行的。

  綜上所述,提幾點不成熟的建議,供有關方面參考:首先,對於人物傳記題材,不妨以拍電視劇為主。既然我們不能完全像國外那樣走商業化路線,那麼,就盡量少拍這方面電影,而改拍電視劇吧。道理很簡單,要在一兩個小時的影片中“糅入”歷史、主題等太多想表達的東西,注定不招觀眾待見。而拍電視劇,則不受時長限制,想怎麼拍就怎麼拍,想拍多長就拍多長。而且,電視劇覆蓋面廣,觀眾關注率高。

  其次,如果實在想拍人物傳記電影,那就在歷史、藝術、市場之間多下工夫,找到契合點,力爭拍出來的影片既受觀眾歡迎,又不違背歷史真實,同時還要有較高的思想性。如果為拍而拍,恐怕很難拍好。

  再者,應堅持劇本至上,寧缺勿濫的原則。有了好劇本,才有可能拍出好的人物傳記片。反過來,劇本不咋樣,卻為了趕時間節點而匆忙上馬,這樣拍出來的“應景”式傳記片,往往很難打動人。尤其是多部同題材影片“撞車”,更讓觀眾無所適從,最終哪一部也不想看。

  此外,拍出來的人物傳記電影,能否以在電視台播放為主,或發行DVD等?要知道,現在很多人不喜歡到電影院看電影,但他們並不排斥電影。如果通過電視、網絡、DVD等可以欣賞到最新的人物傳記電影,那很多人肯定會樂此不疲的。這也許跟人物傳記片拍攝本身關系不大,但卻值得考慮和嘗試。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