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出鏡記者與角色定位--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3年·第4期

淺析出鏡記者與角色定位

魯  超

2013年04月08日13:25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從字面意思來看,出鏡記者指的就是在電視屏幕之前給觀眾們傳遞和報告新聞事實的專業人員。作為電視新聞報道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出鏡記者的現場報道已經不僅僅局限於重大的慶典或者突發事件。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出鏡記者的現場報道已經演變成一種常態報道方式,且正在漸漸發展成一種潮流趨勢。一些新聞記者的出鏡採訪給不少電視新聞節目增加了很多亮點。當然也不能排除因為現場表現失准而出現影響新聞真實性與感染力的現象,而這種現象的出現,則主要是因為決色定位的問題。從某方面來說,採訪成敗的首要因素,就在於報道的角色定位。

關鍵詞:出鏡記者﹔出鏡語的把握﹔角色定位﹔淺析

一、出鏡記者

(一)出鏡記者的定義

出鏡記者,顧名思義,指在鏡頭中對新聞進行傳達,對人物進行採訪,對事件進行評論的人員,出鏡記者一般所指代的都是現場新聞。在西方,出鏡記者的英文名稱為“On—camera correspondent and reporter”,在我國通過直譯被翻譯為“在鏡頭中出現的通訊員和現場記者”。

從詞語的直接意義來看,“出鏡記者”主要有兩個意思,第一是在鏡頭中出現,第二是對新聞事實進行准確報道。出鏡記者依據出鏡的目的和採訪的對象以及節目在時間上的長短問題,基本能分為兩種:第一種是針對新聞事件直播或連線報道等的現場報道出鏡記者。第二種是面對採訪報道典型人物的人物訪談調查出鏡記者。出鏡記者從傳播的本質上來說,是介於新聞事件和受眾之間的一個第二者存在,出鏡記者在功能上的本質主要是最大可能地將新聞事件與受眾之間的距離拉近,零距離是其拉近的最理想距離。

(二)出鏡記者的來源

出鏡記者的大幕是在1963年11月22日由美國CBS 31歲的記者丹•拉瑟拉開的,那一天是美國第35任總統肯尼迪遇刺的日子,丹•拉瑟用他慌張而又紊紊有條的17分鐘左右現場報道使美國觀眾第一次感受到了出鏡記者報道的震撼。我國在電影事業上的起步時間在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出鏡記者形式隨著電視新聞事業的不斷發展而開始在我國興起。《中國新聞》剛剛開播在1992年的10月1日,站在天安門廣場上,記者高麗萍面向全國做了將近三分鐘的現場報道,《新聞調查》隨后在1996年開播后,中國開始正式地形成第一批出鏡記者。電視屏幕上活躍出越來越多進行現場報道的記者,他們通過親身的經歷和觀察以及感悟,對電視新聞播音員之前單純播讀稿件及電視畫面的新聞概念作出了全新的詮釋。

二、出鏡記者對出鏡語的把握

出鏡語主要是指在出鏡的環境下,出鏡記者自己對語言、動作和表情等方面內容的組織,概括來說出鏡語包括的主要是有聲語言和體態語兩部分。出鏡語不論是對新聞主題的深度化、廣度化還是形象化與深度化都具有很大的影響,對出鏡語進行研究一方面能讓記者和主持人對新聞報道更好的詮釋,另一方面能夠使人民群眾對新聞的了解和理解更加深入。 記者出鏡是當今電視新聞報道中一種常用的形式,可以增強報道的現場感、真實感。出鏡記者作為出境的實施者,其語言關乎報道的成敗,在現場報道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並在電視新聞報道中是非常重要組成部分。出鏡記者要組織的新聞語言形式除了新聞報道、新聞播報,還包括新聞採訪、新聞評論等,出鏡的記者們對這些形式語言的表達技巧必須進行數顯的掌握,這樣報道起來才能更加恰當和准確地對其進行使用。

(一)語言讓人信服

出鏡記者的語言要得到信任,首先要有優美的音色,寬廣的音域,語言有較強的表現力、穿透力、感染力,簡潔明了,生動耐聽。使受眾認為你所說的一切並不是信口開河而是確有其事,讓人信服,這就需要庄重、親切。庄重並不意味著板起面孔,也不意味著一定要正襟危坐、一板一眼、端起架子。庄重的含義是真誠、懇切、實在和中肯。親切感的播音,是言之有物與心中有人的結合,是宣傳員的觀念與服務員的意志的結合。因此,出鏡記者的語言要體現出自己的個性氣質和可信任度,這樣才能給觀眾留下信任信服的印象。

(二)語言要新穎

很多記者在出境時的模板語言是“大家好,我現在在……地”,或者“我身后現在正在進行……”之類。相信很多觀眾在聽到記者這些話語的時候,覺得相當死板。這樣的話語,使新聞形象生動性與形象性的意義,這些方面本來是出鏡記者最具特色的優點。當然,我國很多出鏡記者在近幾年也開始以新穎的表達方式來傳達新聞,對觀眾的目光進行吸引。以北京電視台國慶閱兵時的一個出鏡報道為例來說:該報道的第一個鏡頭是戰士們正步踢腿的特寫,踢腿動作的旁邊是練踢腿力度的簡單裝置,一根細線在地面的一定位置與地面保持水平,地面上放著一粒小小的彈珠。該裝置的原理就是必須要將腿抬到細線之上,且用合適的力度,才能踢出最標准的步子。記者就通過鏡頭向觀眾親身展示了正步踢腿訓練的過程,這種體驗式的報道讓觀眾很明了地就知曉了訓練的難度與嚴格。鏡頭對記者踢腿的特寫畫面比記者的空洞語言具有更加強勢的說服力,也令觀眾感覺更加新穎。

(三)語言要流暢

因為出鏡記者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向觀眾敘述評論事件,所以其語言必須流暢。流暢的報道顯得自然,給人行雲流水般的感覺。流暢是出鏡語基本的外在標准,所以出鏡記者在報到時必須避免過多的停頓和感嘆詞以及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語言,而且語速必須達到專業要求。做到表達流暢需要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的精神。一是多說。不斷地把看過的新聞和別處聽來的新聞講給身邊的人聽。二是多寫。把自己平時的感受和經常觸動內心的東西寫下來。三是每次出鏡之后,要及時地反思總結並且不定期地進行翻閱。四是多閱讀多積累語言素材。五是把長問題切割成幾個小問題,多回合的交流可以有效減緩心理壓力。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