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培養模式”如何創新新聞實踐教學--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中國記者》>>2013年第6期

“工作室培養模式”如何創新新聞實踐教學

——一名新聞教育者的思考與探索

潘新

2013年06月24日13:27        手機看新聞

來源:《中國記者》雜志

號稱背包式的全能記者的出現給高校新聞教育帶來很大沖擊。此前,高校新聞專業一直以新聞學、廣電新聞學來劃分,一直是分門別類地培養著文字記者和廣電記者。現在,全媒體記者的出現,給新聞教育帶來方方面面的影響。該如何創新?

全媒體沖擊:新聞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1.教師全能化素質亟待提高

目前我國高校主講專業技能課程的老師不少都是由學校到學校,沒有業界經歷。一些有過多年業界經歷的教師,往往也隻懂得單一類型的傳播方法。因此,教師隊伍全能化業務水平的修補與提升迫在眉睫。香港高校已有這樣的做法,定期選派專業教師到新聞媒體挂職鍛煉,改變因教師缺乏新聞實踐經驗而使理論與實際脫鉤的現狀。

2.教材內容急需更新

以新聞採寫類教材為例。目前國內選用的教材,大都是上世紀70年代初版的,雖經多次修訂,但其理論框架和主要內容基本沒變,與當今日新月異的業態變化不相協調。近十年國內新聞採寫教材的出版或再版雖有數量上的飛躍,“但大多是停留在這兩本書所確立的框架內‘打轉轉’,沒有脫離於它們的理論體系,而且這些書中有些材料也顯得過於陳舊,缺乏更新。” ①更重要的是,這些教材普遍缺乏實踐教學的內容,因此,課堂訓練老師找不到相關的實訓案例,學生自習找不到方向和答案,實踐教學流於形式。

3.實踐教學方式有待突破

幾十年來,我國高校新聞教育的實踐教學取得一定成效,形成了一定的實踐教學體系,如以實踐客體來說,常見的有:課內實驗實訓——校園新聞實踐——社會媒體實習等三級教學實踐體系。如以實踐方式來說,常用的有:案例教學、體驗式教學、情景模擬教學、對話式課堂、作坊式課業等。在媒介融合的今天,這些固有實踐教學方式開始顯現不足和缺陷,如採用的實踐教學方式大多停留在單一媒介的模擬訓練,缺少跨專業的融合訓練。又如在校園新聞實踐中因為器材設備的限制,難以全能化。即使是到了新聞媒體實習,更多的還是從事或文字、或視頻、或音頻等單一的業態實踐。

4.實踐教學基地尚需重構

由於新聞專業的特點,媒體單位每次能收納的實習生都是小批量的,而且,由於學生實習周期短,影響了媒體單位接收實習生的積極性。因此,有必要探索建立多種實踐教學基地,如美國很多大學都辦有自己的媒體,方便學生實習﹔又如台灣的輔仁大學自辦報刊、電台,學生在這種自有、獨立的實踐基地學習,可免受各種條件的制約,得到充分鍛煉。

實踐教學改革點:培養學生跨媒介傳播技能

目前國內高校新聞專業培養目標是:新聞學專業培養的是報刊文字記者,廣電專業培養的是廣播電視記者,因此,不管是培養方案還是教學實踐或是實踐教學,二者都有明顯區分。有必要在實踐教學中適度改良,培養學生一專多能、跨媒體傳播的能力。

1.開發提筆會寫的思維能力

會寫稿是記者的基本技能之一。在採寫能力培養上,傳統實踐教學偏重實務性的寫作技巧,忽略思維能力的培養。在實踐教學環節中,除了培養學生扎實的文字處理技能外,還應重視和開發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首先要注意強化學生對新聞事實的形象思維能力,如准確了解新聞要素,認真感知現場環境,詳細了解採訪對象,通過一個個具體、表象的思維建立起准確清晰的事實形象,進而推動抽象思維的建立。

其次要通過思維深刻性的開發,助推抽象思維能力的建成。運用到新聞採寫的過程,就是要善於抓住事實間的規律和本質,善於把握各種因素間的聯系,善於全面思考分析問題,善於預見事實的未來態勢。隻有這樣,最后付諸文字的新聞內容才會是准確的、深刻的、獨到的。

2.鍛煉開口能說的表達能力

媒介融合的今天,記者除了會寫還要“能說”。 如何提高新聞專業學生的口說能力?筆者嘗試採用“以口代筆”的方法加以強化。一般由教師事先在校園周邊踩好新聞點,然后帶學生來到現場,要求認真採訪后打好腹稿,找到最佳的連線報道位置,現場口述新聞,教師在現場予以分析指導,幫助改進。這種走出課堂的實訓,有效地刺激和提高了學生的口述能力。

3.打造動手會做的編制能力

培養學生能拍能錄能剪的動手能力,教會技巧並不難,難的是強化學生思維方式的轉換。應教會學生全面了解各種傳播符號系統的優劣,使之面對新聞事實時,能夠適時轉換思維方式,知道選擇何種符號系統來呈現事實,能夠運用採訪中獲得的表象進行思維創作,使採制的新聞報道更有形象性和立體感,更具視聽沖擊力。筆者每學期都會組織多次“記者採訪會”的實踐活動,邀請新聞人物來學校接受學生採訪,讓學生在採訪后根據新聞主題與表達要求,分別制作視、聽、讀的新聞作品,鍛煉了動手能做的綜合採制能力。

4.強化搜索能用的檢索能力

筆者在實踐教學中,採用多種方式強化學生的檢索能力,使之能夠判斷什麼時候需要信息,並且懂得如何去獲取信息,如何去評價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如在講授背景材料運用和新聞發現等章節時,採用的檢索訓練方式就有:A.命題自學。要求學生帶著在檢索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自主性學習,調動主觀能動性。B.實踐應用。規定新聞主題,要求學生借助互聯網的信息平台,動手檢索相關的信息資料,享用與新聞主題相關的信息,提高學生獲取新聞線索、挖掘新聞素材的敏感性。C.互學互幫。推選課程班裡的網絡高手作為主講人,與同學分享如何快速有效檢索新聞的經驗。通過相互交流,使大家懂得如何選擇數據庫、如何選擇檢索詞、如何取舍信息等。

實踐証明,採用這樣的自學自助方式,不僅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且對教師的技能更新也起到了助推作用。

實踐教學新嘗試:工作室培養模式

“新聞專業教學歷來沿用傳統授課方式,未能把握該學科的特點,缺乏對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和技術操作技能的重視和訓練,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競爭意識方面尤顯不足。這說明新聞教學缺乏一條切實可行的將新聞理論同新聞實踐有機結合的教學思路。”②改革這一狀況,筆者於2008年組建了三人行新聞工作室,嘗試創新實踐教學的模式,積累了一些經驗和體會。

1.定位明確。本工作室特指設立在高等院校內,以老師和學生為主體,以教學實踐為目的的目標工作制團隊。三人行工作室從組建的第一天起,就將其定位為精英培養,隻向那些對新聞有熱情、有抱負、專業基本功比較扎實的優秀學生開放,一般會在大二下學期納新,這時的學生已修完必要的專業課程,教師對課程班學生的優劣表現已有較深的了解,因此,常由工作室的負責老師親點人選、被選學生自願加盟,每屆加盟的學生一般控制在10人以內,從人員的數量和質量上確保工作室的成員能以持續的飽滿狀態投入到緊張的採寫編工作中。

2.目標高遠。新聞工作室實際上就是一家小型新聞制作公司,我們賦予它的性質是,不做卡拉OK式的自娛自樂化生產,所有採寫編制的新聞或作品均以在專業媒體上刊播或參賽為目標。為此,實際運作中,從宣傳主題策劃到新聞採制,始終都以媒體刊發標准來要求,一般採用兩條腿走路的方法:一是定單式生產,利用工作室老師在業界的人脈資源關系,主動聯系學校所屬地的地方媒體,讓編輯出題學生採制,教師初審編輯終審,然后刊發。二是獨立下單式生產,組織工作室成員自行策劃選題,展開深度調查採訪,制作新聞精品,由工作室指導老師推薦給相關媒體刊發,調動和發揮了工作室成員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做精品出佳作的意識和能力。如2009年台灣一對父子同時被廈門大學醫學院中醫專業錄取,工作室成員獲得這一新聞線索后,立即進行報道策劃,擬定翔實採寫提綱,展開詳細採訪,寫成《金門父子一起上廈大》的通訊,先后在《海峽導報》《漳州廣播電視報》等媒體發表,還獲得了當年舉行的全國城市廣播電視報年度優稿評比的三等獎。

3.方法傳統。與傳統課堂教學一對眾不同的是,工作室採用的是“師傅帶徒弟”的傳統方法,聘請一些專業老師和校外媒體的採編人員擔任師傅,全程式指導學生進行採寫活動。如為招商局漳州開發區承制的建區20周年20個典型人物的專題報道,從主題的確定到人物的篩選,再到採訪聯系直到修改定稿,都是工作室老師和《廈門灣南岸報》的編輯與工作室成員一對一、手把手的指導,這樣的實踐方式讓學生真切體驗到了新聞採制的全過程,真實體會到了新聞職業的內涵,實現了課堂理論和實際操作的無縫式對接。

4.形式多樣。此前國內已有一些高校採用工作室的實踐教學機制,但以藝術設計類居多,在偏少的新聞專業中主要以單項媒體為操作目標。筆者組建的三人行新聞工作室橫跨文字、視頻、音頻、圖片等多種傳播方式,不僅承接了《海峽導報》《現代青年》《廈門灣南岸報》等紙媒的生產任務,還制作了電視專題片、廣播節目等給廣電媒體播放,其中一檔自制的兒童節目還推送給了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小喇叭”節目播出。更值得一提的是,工作室成員還涉足書籍的撰寫,2009年漳州市文聯欲出版《上漳州》一書,特別邀請工作室成員為其撰寫其中部分章節……通過這種全能式的工作室培養模式的鍛煉,學生掌握了不同介質的產品採制特點和要求,學會了多種形態的新聞呈現,打造了全媒體記者所需的綜合素質與技能。(作者是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副教授)

【注釋】

①沈正賦、王天虎,新聞業務教學在理論和實踐上的改革與創新,《今傳媒》2009年第2期。

②李克,高等學校新聞教學工作室制模式初探,《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1年第11卷第4期。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