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記者》雜志
作為一門實踐性的學科,新聞專業知識的積累、運用和發展都需要在實踐中完成,“無學”正是強調了新聞實踐的重要性。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實習經歷讓我真正走上媒體一線,加深了對這個行業的認識,體會到了學海之無涯,實踐之艱辛,也堅定了我的記者夢。
從忐忑不安到漸入佳境
淡黃色的大樓,高大的警衛,幽長的走廊……剛踏進《人民日報·海外版》報社的第一步,一股“威嚴”之風迎面襲來。我懷著既激動又忐忑的心情開始了我的實習旅程。在主任的耐心教導下,我明白了報紙的性質與工作原則,看到每一篇文章所承載的社會責任,面對這樣的高標准、嚴要求,我不禁內心打鼓:“我能勝任這份工作嗎?”
新聞選題是新聞產品生產的核心,它直接決定新聞的廣度和深度,我的工作便是從選題開始的。在每周例會的報送選題環節,聆聽著記者們思想的交鋒與碰撞,贊嘆著記者們獨特的視角,感受著他們兼濟民生的情懷。在觀察和感悟中,我也從最初的一籌莫展到后來的得心應手,漸漸明白了“黨報”並不是“板著臉孔的說教者”,它是歷史的記錄者,民生的關懷者和社會的凝聚者。
曾經,我夢想著自己手拿話筒,站在鏡頭前向觀眾播報新聞。殊不知,筆下的文字才是千斤重,它是記者肩頭的道義,也是時代的見証。記得在全國兩會期間我做的第一篇報道《韓國社區的兩會情》,在實地走訪和交談中,我第一次看到了外國人在中國的生存生態,第一次能將民眾的心聲通過筆下的文字反映出來,也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的使命。
“不出錯,要出彩”是主編經常提起的一句話,它時時警醒著我新聞寫作最重要的原則——真實准確。大到文章的結構、段落的邏輯,小到人物的名稱、職務,標點符號的使用,都要經過嚴格的把關。每一篇稿件的反復審讀,每一處消息源的確認,每一個數字的核對,都讓我認識到新聞容不得半點馬虎。
“記者就是要講好故事”
主編常常對我們說,新聞不是學術作品,記者就是要講好一個故事。要讓自己的讀者明白自己在說什麼,必須用直白生動的語言表述出來,因而要多用短句短段,多用描寫的手法。短句短段能讓文章錯落有致,而描寫則能讓抽象晦澀的概念生動具體。
“要增強文章的現場感,不僅要寫別人說出來的,更要寫自己看到的。”《人民日報·海外版》老記者鐘嘉老師告訴我。
記得在寫一篇關於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的文章時,主編告訴我要用具體生動的例子來說明人民調解專門組織和之前的醫療糾紛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的不同。為此,我專門聯系了北京市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跟隨調解員了解他們一天的工作流程,觀察他們調解的場景,記錄下他們所做所說的,並將它們化作生動的語言記錄在文章中。在直白生動的講述中我感受到了一種貼近民生的理念。
洞明世事,練達人情
新聞工作是一扇窗,它打開了我認識世界的窗口。從全國兩會到各類新聞發布會,從政府官員到專家學者再到普通百姓,每一個採訪對象都會帶來一段別樣的故事,每一次採訪經歷都是奇妙的旅程。而在接觸不同人、不同事的同時,我也體會到一名優秀記者所需要練就的洞明世事、練達人情的本領。
這首先體現在採訪過程中,想讓採訪成功,不僅需要有充足的准備,還需要強大的溝通能力和謙遜的姿態。
還記得去採訪一位北大醫改專家,因為准備工作不到位,遲遲沒有找到專家辦公的地點,遲到了將近半小時,到了之后因為對話題缺乏了解,採訪也難以深入,簡單交談20分鐘后便窘態盡出。這一次的經歷,告訴我在以后的採訪中一定要做充分的准備,保証採訪的順利進行。
此外,強大的溝通能力和正確的採訪姿態也必不可少。記者要與不同社會地位、不同個性的人打交道,有人健談、有人沉默寡言,這對我提出了不小的挑戰。在多次的歷練中我意識到以真誠謙遜的態度對待受訪者,以不卑不亢的姿態與他們交流,對所有人示以理解和尊重,最終能夠實現溝通,達成採訪目的。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古人雲:“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實習的日子裡,我有幸能夠獨立外出採訪,在行走中不斷發現、感受和思考。
還記得在京藏列車中採訪43名赴北京接受先天性心臟病手術治療的西藏患兒,在與他們的交談中我感受到了一種久違的純真、質朴,一種對健康美好生活的單純向往﹔在蘇州地鐵竣工的現場,我看到的是工程人員數以十載的辛勤忘我工作﹔在首都鋼鐵廠的現代化廠房裡,我看到了央企在面對變革時積極而艱難的蛻變……
遠行練就了我的應變能力和勇氣。在復雜的環境中,我學會了獨立思考,積極尋找受訪者,獲取我所需要的信息,在獲得材料后迅速梳理,理出思路,並在“馬背上”完成稿件,這無疑是對個人綜合能力的極大考驗和提升。而強健的體魄也是記者的必備素質,記得第一次出差回來就連發兩天高燒,這讓我認識到了好身板對於記者的重要性。
不僅如此,每一次的出行經歷讓我結實了不同媒體的朋友,在與他們的交流中我看到了媒體人的朝氣與活力,加深了對行業的認識。記得《北京晨報》一位女記者告訴我:“隻要是干媒體行業,沒有人不熱愛這個行業的。盡管很辛苦,但總能讓你的生活充滿新鮮感,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你會遇到什麼。”
(吳珂:中國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09級本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