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與受眾的沖突與平衡--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3年·第8期

媒介與受眾的沖突與平衡

張 亮

2013年07月30日16:10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本文目的在於論述媒介與受眾之間存在的沖突和平衡。在簡單介紹媒介的發展情況,受眾利用媒介的原因和利用情況的基礎上,闡述了媒介與受眾的沖突。同時本文闡述了媒介與受眾的平衡,介紹了媒介監視環境等正面功能。隨后,媒介加強與受眾的互動,使受眾擁有了“話語權”。此外還闡述了媒介與受眾相互作用的現狀。媒介為了獲取更多的受眾和更大的經濟效益,開始以受眾的需求為主,而受眾在利用媒介獲取信息的同時,逐漸對媒介產生依賴。最后闡述了媒介與受眾之間相互修正、相互提升。媒介在以后的發展中定要培養新聞職業道德,而受眾也應該逐步培養自身的媒介素養,做好自己的“把關人”。

關鍵詞:媒介﹔受眾﹔沖突﹔平衡

報紙、廣播、電視以及網絡等媒介與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聯系日益密切,但媒介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並不能“鏡子式”的再現現實世界,而只是營造一個擬態環境。媒介傳播的信息,因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各種政治、經濟團體的制約以及新聞從業人員素質的影響,往往不能做到完全的客觀、真實、公正,這導致媒體的公信力受到嚴重損害。與此同時,受眾也不得不借助媒介提供的信息來認識世界,擴大視野,與外界溝通交流。

媒介與受眾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同時相互修正、相互提升。媒介在受眾的監督下需要不斷培養自身的新聞職業道德,不僅滿足受眾對未知信息的需求,更應盡職做好上傳下達的良好工具。而受眾需要培養媒介素養,面對數以萬計的信息,應該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傳播,做好自己的“把關人”。

一、媒介與受眾

(一)媒介

何謂媒介?簡單地說,媒介就是傳遞大規模信息的載體,是通訊社、報紙、雜志、書籍、廣播、電視、電影等的總稱[1]。在這些媒介之中,與人們的生活聯系最為密切的則是報刊、廣播、電視與互聯網。這四大媒介各顯神通,不斷發揮自身優勢來滿足人們對信息的需求。

報紙,以刊登新聞為主的定期連續向大眾發行的印刷品[1]。從手抄小報,新聞書,到周報和日報,再到現在的黨報和商業報紙,一路走來已有近五百年的發展歷史。

廣播,以無線電波(或導線)所傳送的聲音為媒介的大眾傳播媒體[1]。1906年廣播誕生,隨后各國紛紛建立廣播電台。廣播也因其傳播迅速,時效性強,感染力強,受眾廣泛等特點深受大眾歡迎。

電視,以無線電波(或導線)所傳送的聲音和圖像為媒介的大眾傳播媒體,被譽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同樣經歷了幾代科學家不屈不撓的努力。1936年11月2日,英國廣播公司定期播出電視節目。1954年,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首先正式播送彩色電視節目。此后,世界各國的電視業以空前速度和規模發展。

互聯網,是一個數字化信息平台,代表一種新的傳播形態,即網廣播。1998年5月,聯合國新聞委員會將互聯網定義為與報紙、廣播和電視並列的第四媒體。互聯網的發展速度很快,已然滲透到了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

(二)受眾

傳播學意義上的“受眾”泛指大眾傳媒信息的接收者,主要包括報刊、書籍的讀者、廣播的聽眾,電影、電視的觀眾、互聯網的網民。使用與滿足理論是把受眾看成是有特定需求的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成是基於特定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也就是受眾使用媒介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美國傳播學者丹尼斯•麥奎爾通過大量研究,總結出受眾接觸媒介的四種動機。一是消愁解悶,如逃避日常生活的種種制約,擺脫煩惱、消除疲勞、釋放情緒、鬆弛神經等等。二是人際關系,這裡的人際關系包括擬態的人際關系,即受眾對節目出場人物、主持人等所產生的一種熟人或朋友的感覺﹔還包括現實的人際關系,即通過談論節目的內容,可以融洽家庭關系,建立社交圈等。三是自我確認,媒介報道中的人物、事件、狀況、矛盾沖突的解決方法等等,可以為受眾提供自我評價的參考框架,通過這種比較,受眾能夠引起對自身行為的反省,並在此基礎上協調自己的觀念和行為。四是監視環境。通過媒介,可以獲取與自己的生活直接或間接相關的各種信息,及時把握環境的變化。

人們在使用媒介的時候,會產生相應的依賴關系。但對媒體的依賴程度,不同的受眾群體會有所不同。由於社會地位、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異,受眾在對不同媒體的選擇上也會存在差異。文化程度高的受眾更傾向於印刷媒體,文化程度相對較低的在外作業者更樂於使用廣播。電視對受眾的文化程度要求不高,因此電視成為受眾普遍接受的媒介。而網絡則成為技能及文化水平高的人獲取知識信息的重要通道。

二、媒介與受眾的沖突

(一)不良新聞及廣告使媒介公信力受損

新聞真實性指的是在新聞報道中的每一個具體實施必須合乎客觀實際,即表現在新聞報道中的時間(when)、地點(where)、人物(who)、事情(what)、原因(why)和經過(how)都經得起核對。但實際情況表明,新聞真實性的情況遠遠不能令人滿意。《新聞記者》2010年第一期公布了2009年中國十大假新聞。“中國海軍索馬裡護航逼出跟蹤潛艇”,“女老大包養16男”,“翁帆懷孕”等假新聞都在列。其中“中國海軍索馬裡護航逼出跟蹤潛艇”這則新聞,刊登在2009年1月18日、19日《華西都市報》和《青島早報》兩家報紙上。

與虛假新聞並稱為媒體“三大公害”的還有低俗新聞和有償新聞。低俗新聞的直接表現是新聞的瑣碎化,像一些明星的緋聞瑣事,某些媒體總是不失時機地大做文章,往往是第一天報道,第二天辟謠或更正,第三天吵吵嚷嚷要訴諸法律,實在是真假難辨。另一種低俗現象是媒體對於“性”的極大關注。根據傳播學中的“議程設置”理論,會影響受眾對這些事物重要程度的看法,還會無意中給一些成年讀者造成一種現在人都在忙著沉溺聲色的誤解。

有償新聞的常見形式是媒體或媒體從業人員為了單位或個人利益而出賣媒體的版面空間或播出時間。更有一些不法分子和地方單位為了逃避輿論的監督而用金錢收買的手段使媒體和記者“失語”。因此,媒體應該把好質量關,根除虛假、低俗和有償新聞的報道,以及不良廣告的傳播,否則作為輿論工具、社會良知和歷史記錄者的新聞媒體不僅毫無真實性、權威性和公信力而言,而且必將成為金錢的奴隸和玩具。

分享到:
(責編:韓鑫(實習生)、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