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播音腔”的含義【2】--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3年·第8期

追求播音主持語言創作“說話”的實質——

論“播音腔”的含義【2】

賈 寧,李 浩

2013年07月31日09:24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四)與廣播電視語言特點的關系

畢一鳴在《語言與傳播——廣播電視播音與主持藝術新論》中闡述:“廣播電視語言是一種媒介語言,它同時又是一種面向大眾、影響廣泛、具有感染力的藝術語言形式,它把傳播者的生理過程、媒介的物理過程和受眾的心理過程等緊密聯系起來,形成一個維系‘傳與受’關系的‘鏈條’。”不同的說話環境會讓人感到不同的說話樣態,廣播電視傳播環境不同於生活中的環境,由於身處不同的環境和面對特殊的對象,使一些播音員、主持人的播音創作產生了變化,而不再是以說話為本質了,漸漸出現了貶義性質的“播音腔”。雖然是在演播室中,面對著話筒和鏡頭在說話,但同樣是“傳與受”的關系,隻要找到與廣播電視傳播相符合的表達狀態,那麼播音主持工作依然是在“說話”。例如在某些地方台的新聞採訪節目中,主持人和受眾之間的關系就有所不明晰,新聞播音員在播讀稿件時基本功扎實、技巧處理得當,但是播者無意,聽者無味,感受不到“傳與受”的關系鏈條,違背了廣播電視傳播中“及於受眾”的原則,更不用說傳播效果了。

廣播電視播音是語言藝術的“二度創作”,播音方式必須與稿件的體裁、內容和形式和諧統一,才能有效地參與藝術審美創造。傳統“播音腔”作為廣播電視播音主持獨有的語言特色,既要根據不同的的稿件內容進行適當的語氣、節奏的渲染和一致,又不能脫離播音主持說話的本質,自然而不失儀態,生活而不失嚴肅,始終保持與受眾平等的關系,在此基礎上進行創作,體現了播音主持語言表達的“規范性”和“明晰性”。

三、播音主持的本質是“說話”

播音主持是一項語言活動,是說給人聽的,其本質是說話。魏南江的《節目主持藝術學》寫道:“節目主持人是以說話的方式完成媒介與大眾溝通的社會角色,是一個靠‘舌耕’來完成任務的職業語言工作者,節目主持藝術就是一門‘學會溝通’的藝術。”在播音主持的二度創作中,有聲語言是傳播的主要形式,文字語言經過再度創作后就不再是單純的文字了,通過播音員、主持人用有聲語言將文字中的感情、態度和觀點生動地轉述出來,才能做到真正與受眾交流,從而感染受眾。否則,機械的傳聲筒式的播讀稿件不能把文字語言激活起來。總的來說,“播音是一種語言活動,而在‘聽’、‘說’、‘讀’(指閱讀)、‘寫’等語言活動中, 播音又是一種‘說給人聽’的語言活動。說白了,播音本質上就是說話,是以廣播電視傳媒的代言人(播音員)或主持人身份在‘話筒前’說話。雖說這之中確實存在著許多特定環境下言語發聲及表達的特點、規律,但無論如何,在本質上,播音屬於‘說話’似乎應該是確定無疑的。[6]”

(一)從本質上完善廣播電視語言

廣播電視語言是賦予思想靈活的狀態,單純的照搬書面文字等死板的方式會直接影響廣播電視大眾傳播的效果和發展。在進行播音主持創作中,由於播音員、主持人的接觸到的環境、對象和特定的目的與任務有所不同,其在表達時的話語樣態也就發生了特別的變化,這是所說出的話和表達的思想自然有所不同。“在現實生活中,話語樣式多種多樣,廣播電視語言傳播樣式以現實中的話語樣式為基礎,同時又在長期的實踐中根據自身傳播的需要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具有典型性的語言傳播樣式。[7]”這就對播音員、主持人在廣播電視節目中“說話”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播音員、主持人在話筒前高高在上、裝腔作勢,那麼所創作出來的作品一定是沒有情感、疏遠受眾的,就像很多剛剛接觸播音主持專業的初學者來說,最先認識到的是播音主持就是在節目中“說話”,在了解了吐字發聲、表達技巧后反而不會說話了,甚至顛三倒四、語無倫次,究其原因是在創作過程中沒有處理好廣播電視傳播中“傳”與“受”的關系,只是照本宣科的轉述文字內容,傳播出來的聲音沒有融入真情實感,衍生出來生冷的“固定強調”。不斷完善廣播電視語言的工作要從其本質入手,就像“前蘇聯功勛播音員托別士著作中說的:‘播音員工作中主要的是做到播講好像談話,要朴實,要忠實而准確地轉述出這篇或那篇文章、談話、短訊等的思想。播音員在他的工作中越是盡量地運用生動的語言,越像講話和談話,聽眾就越容易接受他所播講的一切。’[8]”漸漸回歸到播音主持藝術創作最原始的狀態——“說話”給受眾聽。

(二)播音創作要回歸“生活”

任何藝術都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播音主持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同樣如此。金苗在《節目主持人播音語言的生活化》解釋是“語言是線性的,播音語言表達的線性特點決定了我們的傳播語言必須口語化、生活化。[9]”的確如此,生活中語言的表達要求內容明確、直入深意、情感真摯,播音語言的表達同樣如此,隻要能真正理解稿件內容、情感和意義,把文字語言樣態經過傳播者思想和感情的加工,最終轉化為有聲語言傳達出去,那麼,在進行播音創作過程中,再將語言中的重音、停連、語氣、節奏等進行正確和規范的處理,這樣所表達出來的東西便和生活中的思想感情一樣,就不會被受眾認為是不從內容出發的固定腔調——曲解的“播音腔”。

作為傳播媒介的載體,播音主持工作者在進行播音創作時要回歸自然、回歸生活,但並不是純粹的生活化、口語化,要求“主持人說話應該在原態口語和書面語之間,在普通說話與正式說話之間確定自己的位置,以書面語作為依據,以原態口語作為基礎,把兩者結合起來經過洗磨、提煉、加工的口語就是主持人的語言。”簡單的來講就是主持人的言語活動不只是單純的將文字語言進行轉述,而是有著豐富的思想情感,用內心才能真正感受到的源於生活且高於生活的存在。

我們在日常交流中從來也沒有一板一眼的講述身邊的瑣事,而是像講故事一樣聲情並茂的“念叨念叨”,在鏡頭和話筒前進行創作時運用播音主持的規范的語言樣態和靈活的表達技巧,在符合了廣播電視播出的明晰、規范基本要求后語言傳播要回歸生活狀態,運用播音主持獨特的語言樣態和風格傳達自己的思想和態度,完成廣播電視傳播工作,創作出優秀的藝術作品。

(三)“說話”本質下“播音腔”的正視與發展

播音主持藝術從產生之初就是為了傳播而說話,“事實上,播音工作一貫都是提倡“談話方式”播音的。譬如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齊越同志就提出‘寫的稿子和講話需要不是在大會上講的,而是盡可能的簡單、平靜,好像你是在跟你的一個親近的人親切談天’。”老一輩播音員、主持人實踐積累出來了“播音腔”這種獨特的語言樣態,同時也要求在創作時回歸自然,生活化、大眾化,讓聽眾聽清、聽懂。如果一味的照搬教科書上的知識進行創作,就會局限創作空間和方式,創新和發展也就不再是主流了。

傳統的“播音腔”在播音中有存在的價值,而且應該進行系統的研究並且創新發展,來延續老一輩播音員們實踐總結的心血結晶。現如今,一些一味追求聲音的厚度的播音員、主持人,扭曲了播音腔的真正藝術體現,形成了帶有貶義的“播音腔”,這種“固定腔調”的原因有很多,有的屬於創作道路、創作態度問題,有的是創作方法、創作技巧問題等等,而主要原因是節目主持人在播音的時候沒有將自己的感情融入文字之中。

播音作為一門語言藝術,有著自己特有的語言表達形式——傳統“播音腔”,它是經過歷史的考驗、生活的實踐,一點點積累而成的,是播音主持行業特有的語言樣態,是播音藝術發展的必然產物。正如張頌老師所說的:“播音腔是歷史、社會、民族、時代的產物,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人們可以辨析它,但不能否定它。”播音創作本質是說話,形式要生活化、自然化、個性化,不能一成不變、墨守陳規,也不能過分渲染和更改。羅莉在《文藝作品演播》中解釋:“生活化的語言是說的樣式,不是念、播,也不是帶腔調地說或夸張地說,而是體驗充分、細致入微又自然地說出。個性化的語言是語言表達的最高境界,讓人一聽即明。”[10]這也就更明確了傳統播音語言樣態發展和播音創作努力的方向。“我們應該理直氣壯地堅持使用、豐富、發展“播音腔”,並且以不懈的努力,成就新的時期、新的個人的播音風格。”在遵循前輩們實踐檢驗的理論基礎上,改革、創新和發展才能不斷增強播音主持藝術的生命力,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在藝術創作中不斷完善,豐富播音作品的內涵以及所蘊含的本質精神,從而提高和體現播音主持的藝術價值。

廣播電視播音改革和探索過程中,既要遵循播音主持創作的基本原則和創作道路,又要考慮到播音主持的藝術性,要源於生活並高於生活。廣播電視傳播的“傳”與“受”的關系是不變的,無論在新聞、訪談節目還是綜藝、娛樂節目,雙方關系都是平等的,傳播者將文字語言轉化成有聲語言通過“我”說“你”聽的方式傳達內容和思想。

播音主持的本質是“說話”,說話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基本方式,在任何形式的播音創作中,與受眾之間言語交流最自然的狀態就是保持說話的方式去進行播音主持工作,就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聊天、談話一樣隨意自然,沒有特別刻意的去准備,即想即說,用心去說話,用心去表達,這樣才能拉緊與受眾間的距離,真正做到及於受眾、感染受眾。所以回歸自然狀態和生活狀態是播音創作發展的主趨勢,無論是傳統的語言樣態的“播音腔”,還是時代主流的“口語化”都離不開創作藝術“自然”的本質。

播音主持有著自己獨特的語言表達形式和風格魅力,其本質都是在傳達、表述,總而言之就是在“說話”,通過規范、嚴謹的語氣、語態、語感,在話筒前傳播藝術創作的成果,感染和服務大眾。

參考文獻:

[1] 王朝彥.主持人語言藝術[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

[2] 魏江南.節目主持藝術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3] 張頌.播音創作基礎[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

[4] 畢一鳴.語言與傳播[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

[5] 楊波.傾聽中國[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6] 杜守仁.播音的本質是說話[J].現代傳播(雙月刊),2000(6).

[7] 陳曉鷗.廣播電視語言傳播風格多樣化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8] (蘇)托別士.創造性地工作 探索和學習[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9] 金苗.節目主持人播音語言的生活化[J].記者搖籃,2006(7).

[10] 羅莉.文藝作品演播[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分享到:
(責編:韓鑫(實習生)、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