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例子
新聞報道中的例子是建構主體的“血肉”,而新聞評論中的例子則是論証觀點的“論據”,對兩次地震中《人民日報》評論所用例子的分析,有利於把握其論述思路的異同。
1.領導人指示與政策出台例子最多
在《人民日報》兩次地震的評論中,領導人指示與政策出台作為例子出現的頻次較多,篇幅也較大。
《人民日報》在汶川地震后的《打通生命之路 傷亡減到最低》一文中,開篇便將中央的部署提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再次召開會議,進一步研究部署抗震救災工作。中央要求,各地各有關方面務必把抗震救災工作作為當前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不畏艱難,連續作戰,團結協作,全力以赴,堅決打勝抗震救災這場硬仗。”
而2008年5月17日的《與時間和生命賽跑》評論,繼續舉例:“5 月16日,飛赴四川震區的胡錦濤總書記,再次強調抗震救災要‘千方百計,爭分奪秒’。正在進行的抗震行動創造了中國救災史上的多項紀錄:5 月13日, 中國武裝部隊突破單日出動飛機最多、飛行架次最多、投送兵力最多的軍事紀錄﹔5 月15 日,國家減災中心首次使用無人飛機在北川縣城航拍,獲得清晰的災區照片﹔目前,來自全國的30 架民用直升機擔負投放救援物資、運送傷員的任務,成為中國民航史上征用直升機數量最多、速度最快的救援行動……”
2.個體事跡總量較少
雖然新聞評論不同於新聞報道,對個體事跡的描述總量有限,但在地震評論中往往由於鼓舞士氣以及論証觀點的需要,也常對個體事跡引用。但無論是在汶川地震還是蘆山地震中,這樣的個體事跡總量較少,為數不多的個體事跡中既有描述救援方的大無畏,又有描述災民的不屈。
汶川地震后的《越是苦難越是奮進》一文中有這樣的例子:“瓦礫之中,一位母親用身體護著才幾個月的嬰兒,孩子依舊滿臉紅潤,而這位年輕的母親卻永遠地走了……我們的眼睛不禁濕潤。同樣是在瓦礫中,被困的青年陳堅說,憑著對生命的愛,他挺了3 天3 夜,他說他不能讓還沒有出生的孩子沒有父親,可是當救援人員抬著他向醫院飛奔的時候,他卻帶著對生命的無限渴望,悄悄地走了,任憑救援人員的呼喚和搶救。”
為了論述黨員在抗震救災中的巨大作用,《危急時刻:檢驗黨性》中評論到:“‘我自己的媽也顧不上救嘍,先救學生吧!’都江堰市向峨鄉現場救援的臨時指揮、愛蓮社區黨支部書記王婉民,終於說出這番讓她內心深感自責的話。‘我們上,我們有決心完成任務!’成都軍區駐渝某集團軍軍長許勇主動請戰,5 月13日一早立即帶領近百名黨員組成的先遣隊,徒步開赴汶川。在四川,成千上萬的共產黨員奮戰在抗震救災第一線……”
3.泛化煽情式的評論減少
從汶川地震到蘆山地震的《人民日報》評論來看,泛化煽情式的評論有所減少,評論中的問題意識增強,並多關注具體的事務。
汶川地震中《人民日報》的評論核心主要集中在災后重建、鼓舞人心、肯定成績、銘記災難以及媒體應對五個方面。其中,涉及到“鼓舞人心”、“肯定成績”和“銘記災難”的評論共有11篇,佔總數的68.75%。而在蘆山地震中《人民日報》的評論核心主要集中在肯定成績、慈善事業、災后重建以及媒體應對四個方面,單純的“鼓舞人心”類評論沒有,“肯定成績”類的評論近佔總數的25%。
在蘆山地震中,《人民日報》對災后經濟以及慈善事業所出現的問題毫不諱言,堅定地表明了立場,問題意識更強。
(三)短句:從“宏大敘事”走向“具體而微”
新聞評論短小精悍,以快速的出擊發出觀點、表明立場,而其標題則是“短刀”,可以直接亮出觀點或是表明情感。在兩次地震中,《人民日報》評論所用標題的風格也發生了變化。
具體來看,汶川地震評論的標題多有“宏大敘事”的筆調,無論是《銘記災難,才能“夢想起飛”》、《凝聚起民族復興的力量》還是《越是苦難越是奮進》,都能體現出這樣的色彩﹔但在蘆山地震評論中,標題多就具體問題具體展開,觀點也更微觀,宏觀色彩濃厚的標題僅有《不屈中國的堅強砥柱》和《災難中凝聚不屈的力量》兩例,其余標題《用行動找回對紅十字的信任》、《不要打擾救援工作》以及《讓災區群眾生活得更好》等,均顯得具體而微,語言表述方式較為親和。
從口號式的標題轉向極具親和力的標題,體現出評論思維的轉變。地震評論因為處於特殊的時期,除了理性思辨還必然要起到鼓舞人心、引導輿論的作用,所以口號式的短句因其號召力而被頻繁使用,但隨著公眾媒介素養的提高,純粹口號式的語言已經無法影響公眾的觀點,所以這時候就需要具有親和力、人情味以及理性的語言說服人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