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九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人民日報》地震評論的話語變化與分析

——以汶川地震和蘆山地震為例

周亞瓊

2013年10月15日14:37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人民日報》地震評論的話語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了較大變化,這種變化既是輿論引導思路改變的結果,反過來又對輿論本身產生影響。本文運用框架理論,以汶川地震和蘆山地震后的《人民日報》評論為例,對評論及其變化本身了進行分析,發現地震評論的思維在隱喻、例子、短句以及描述視角等方面都發生了改變。

關鍵詞】人民日報 評論 地震 框架理論

 

一、背景

2008年5月12日8.0級的汶川地震發生,2013年4月20日7.0級的蘆山地震發生,媒體作為輿論引導的重要主體,隨著觀念與時代的變化,對地震等災難事件的引導方式與角度也在發生改變。

《人民日報》作為國家級黨報,在災難發生后所發表的評論對引導輿論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對最廣大的受眾直接進行輿論引導,另一方面,對其他地方媒體進行“主旋律”定調。本文將以《人民日報》地震評論及其變化為主要內容,以“框架理論”為主要理論架構,從而探究其引導方式與側重點的轉變。

吉姆森認為,媒體的框架建構過程同時是一種“價值添加”的過程,我們看到的新聞故事成品均有一條故事主線或者一個主要的敘事框架,如果我們對其進行回溯或者還原,可以發現,故事主線或者敘事框架還可以拆分成“框架裝置”與“推理裝置”兩大部分。前者包括隱喻、例子、短句、描述與視覺影像等5個元素,后者則由原因、結果和符合某項原則3個元素組成。 因為所選評論均無配圖,所以“視覺影像”這一要素暫不討論。而推理裝置也被融合在框架裝置的構建過程中,無法單獨抽離,二者相互交融。所以,本文將針對框架裝置中的前四個要素逐一分析,以探究《人民日報》在兩次地震評論中不同的價值添加過程。

《人民日報》在汶川地震后共發16篇各類評論,其中“本報評論員文章”5篇,“個人署名評論”11篇(抗震救災特刊中有3篇)﹔在蘆山地震后共發8篇各類評論,其中“本報評論員文章”4篇,“個人署名評論”4篇。雖然相比汶川地震中的評論數量,蘆山地震發生后評論總量較少,但“本報評論員文章”在所有評論類型中所佔比重提高。

二、地震評論的框架裝置

新聞評論通過一系列要素傳達觀點、表明立場,這些要素如果放在框架理論的視角下審視,可分為五個方面,即隱喻、例子、短句、描述和視覺影像。通過對這些要素的細微分析,有利於把握新聞評論的意見傳達過程和方式,並由此判斷《人民日報》在兩次地震評論中的論述方式有何變化。

(一)隱喻

在地震評論中的評論主體主要涉及災民、政府/救援者以及媒體三類,而隱喻也往往圍繞這三類主體展開,部分評論三類主體均涉及,而更多的評論只是針對其中的某一類或兩類論述。

通過對兩次地震時《人民日報》評論的對比,發現:汶川地震和蘆山地震時涉及到隱喻的主體均各有87.5%都是政府或者是各類救援者﹔在汶川地震中以“災民”為隱喻主體的有18.75%,而在蘆山地震中這一比例上升到25%﹔在汶川地震中以“媒體”或“媒體人”為隱喻的主體的有6.25%,而在蘆山地震中這一比例上升到12.5%。

1.政府與各類救援者從被仰視的地位走下 親和力增強

1950年4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給各地新聞機關的“關於救災應即轉入成績與經驗方面報道的指示”中,指示要求“各地對救災工作的報道,現應即轉入救災成績與經驗方面,一般不要再著重報道災情”。這種以犧牲受眾知情權為代價的災難報道思想,從建國初一直延續到80年代初期,並且牢牢控制著這一時期的災難新聞報道方法。 在報道方法上,它強調新聞的教化意義,要求新聞傳媒站在如何與災難作斗爭的角度來充分肯定作為主體——人的崇高精神和巨大力量。用復旦大學王中教授的話來說,當時的災難新聞報道理念就是:“災難不是新聞,抗災救災才是新聞”。

而汶川地震和蘆山地震評論中關於隱喻主體的比例,也從一定程度上說明,在地震評論中,《人民日報》對政府或者是各類救援者仍十分重視,在程度上遠遠高於對“災民”和“媒體”的關注。從喻體來看,汶川地震中對政府以及各類救援者的隱喻集中在“主心骨”、“英明”、“英雄”、“具有關懷的”、“開放”和“優越”等方面,充滿了居高臨下的領導感﹔蘆山地震中對政府以及各類救援者的隱喻集中在“先鋒”、“模范”、“有力”、“可靠”、“同舟共濟的”、“竭心盡力的”以及“將人民至上的”等方面,從被公眾仰視的地位走下,親和力逐漸增強。

2.“災民”:從悲苦的受難者到理性的不屈者

在汶川地震中以“災民”為隱喻主體的有18.75%,而在蘆山地震中這一比例上升到25%,除了“災民”被關注的程度增加,“災民”的群像也發生了改變。汶川地震中,災民雖然也呈現出了“自強不屈”的形象,但更多的隱喻集中在“苦難”和“心靈傷痕”方面,悲苦意味濃厚﹔蘆山地震中,災民多以“自強不屈”的面貌出現,並伴有“踏實”、“不慌亂”的理性色彩。例如,在《震后蘆山為何能“定下神來”》一文中,作者還引用了雅安城區蹬三輪的師傅的話,表示汶川都過來了,“有啥子可怕的” ,也証明了災民的心理成長與理性不屈。

3.“媒體”:從肯定成績到發現問題

在《人民日報》兩次的地震評論中,媒體都被提及,並作為隱喻的主體出現,但色彩偏向卻大不相同。汶川地震中,《大災面前, 媒體交出合格答卷》一文將媒體喻為(連接內外的)紐帶,強調其作用與成績﹔在蘆山地震中,《不要打擾救援工作》一文雖然將媒體貼上了“沖在新聞第一線” 的“天職”標簽,但也指出了不少記者“‘在現場’的作用添亂大於貢獻”等問題。

從對媒體的積極肯定,甚至是一味肯定,再到發現媒體問題,體現出災難評論的反思與進步。

分享到:
(責編:韓鑫(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