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九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人民日報》地震評論的話語變化與分析【3】

——以汶川地震和蘆山地震為例

周亞瓊

2013年10月15日14:37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四)描述:從“民族共同體”到“問題責任方”

在兩次地震評論中,《人民日報》的評論視角較為不同。汶川地震中既包含有“我們”在內的第一人稱的視角,也有包括“他們”在內的第三人稱的視角﹔但在蘆山地震中,評論視角多集中於第一人稱的“我們”。

具體看來,汶川地震評論中的“我們”,即第一人稱主要指代的是“共產黨員”、“各級政府”、“各類救援者”、“媒體”以及包括災區人民在內的“民族共同體”,第三人稱的“他們”主要指代的是“災民”和“各類救援者”。而且從數量上來看,第一人稱的描述視角篇章數要遠遠多於第三人稱視角的篇章數。在汶川地震的評論中,以“我們”來指代包括災區人民在內的“民族共同體”的例子最多,這也是明顯不同於蘆山地震評論的一個特點。例如,在《凝聚起民族復興的力量——論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中有這樣的語句:“8 級地震的生死考驗,幾十天救援的舉國動員,展現了一個國家歷經劫難而不屈的堅強意志,拓展了我們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疆界。” 就是用“我們”來指代民族共同體。《災難中, 我們並肩而立》一文也在強調這民族共同體的內涵:“災難固然讓我們傷痛,但也讓我們空前團結。災難中,每一位受災群眾都不孤單,因為我們是血脈相連的大家庭,我們在一起,心心相連,手手相扣,並肩而立。”

蘆山地震的評論中,《人民日報》多將描述的視角放在第一人稱,即“我們”方面,並多指代“共產黨員”、“媒體”、“政府”以及“各類機構”。可以發現,這裡的第一人稱視角並不包含“各級救援者”和包括災區人民在內的“民族共同體”。以這樣的描述視角展開的評論,立足於救災本身,直接指出政府機構以及黨員干部中出現的問題,並提出解決辦法,不單純以鼓舞人心為主,更關注於實際問題的解決。

三、結論

雖然蘆山地震后《人民日報》的評論數量要遠遠少於汶川地震后的評論數量,但通過分析,我們發現:蘆山地震后的評論在敘述方式上,雖然仍存在“領導人指示與政策出台例子”充斥評論等問題,但在隱喻、例子、短句以及描述方面有了明顯進步。

政府和各類救援者從被仰視的地位走下,親和力明顯增強,體現出對生命消逝的悲憫以及人文關懷。災民也從悲苦受難者的形象轉變為充滿了力量與理性的不屈者,這與以往的形象塑造方式大不相同。雖然在評論的論據方面,領導人指示與政策出台的例子仍佔最大比重,但總體上來看,蘆山地震評論中的泛化煽情式的內容減少,而對個體事跡的關注有待提高。

地震評論不同於其他時政內容的評論,除了要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外,還要從感情上起到一種鼓舞人心的作用,但也正是因為這種特殊的使命,使得地震評論的標題經常籠罩著“宏大敘事”的色彩。隨著媒體認知的改變,這種情況在蘆山地震后得以改變,《人民日報》地震評論的標題開始走向“具體而微”的方向,著眼具體問題,而非空發議論、泛濫抒情。不僅如此,與這種標題思路的轉向配套的是,評論本身的行文視角也發生了改變,從汶川地震時的民族共同體思維走向了以問題責任方為基礎的問責。

《人民日報》地震評論的變化既是輿論引導思路改變的結果,反過來又對輿論本身產生影響,本文隻對評論及其變化本身了作出分析,而沒有對其與輿論的細密關系深入探討,是為本文的一大缺憾。

 (作者系: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 潘忠黨:《架構分析:一個亟需理論澄清的領域》[J],《傳播與社會學刊》,2006(01)。

2、 孫彩芹:《框架理論發展35年文獻綜述》[J],《國際新聞界》,2010(09)。

3、 馮劍俠:《框架理論在傳播學研究中的運用及其發展》[J],《新聞傳播》,2011(09)。

4、 韓素梅:《國家、民族空間與認同建構:<人民日報>玉樹地震傳播分析》[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01)。

5、 葉柳,楊擊:《“胡潤百富榜”媒體報道話語分析》[J],《新聞記者》,2012(08)。

分享到:
(責編:韓鑫(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