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3年·第11期

探析網絡社會中的自我倫理問題

趙英楠

2013年11月04日11:34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本文從網絡技術的傳播特性出發,探析以網絡技術為支撐的網絡社會中的自我倫理問題,實現對個體深切的倫理道德關懷。根據自我和諧到社會和諧的邏輯觀念,提出網絡社會中自我倫理存在問題和建構的途徑,最終力求實現自我幸福的終極目標。

關鍵詞:網絡社會﹔和諧﹔自我倫理﹔統一﹔自我倫理構建

 

 一、網絡社會自我倫理探討的必要性

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給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帶來的是新的社會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在這種日新月異的技術支撐下延伸現實社會,並拓展形成人們的第二大生存空間—網絡社會。在不同於現實社會的嶄新生存空間中,人們在傳統現實生活中對於“善”、“正義”、“幸福”的普遍價值標准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甚至更為嚴重的是出現顛覆性的背離。

因此,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我們建立和諧社會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對構成社會中個體的關注。隻有人們在關鍵性的概念上形成一致的認知、態度和行動,才能使社會大機器作為一個共同體成功運作。這其中涉及的主要問題就是從微觀角度出發,探析網絡社會中的自我倫理問題,從而保証現實和網絡這兩大生存空間中自我的價值判斷一致。這不僅僅是對自我道德的深切關懷,而且從宏觀角度是從整個社會穩定發展方面的考量。

關於自我倫理的概念,學界還沒有形成普遍認可的概念,這也是其值得探討的原因之一。筆者主要借鑒兩種觀點談談自己的認識。一種是中國社科院副研究員段偉文的觀點,他認為“自我倫理就是指在這種開放的自我觀之下的自我約束,其目的在於使流變中的自我獲得幸福。[1]”另一種是王濤、齊小軍在《自我的倫理危機與自我倫理》中提到的:“所謂自我倫理應是人類對自我權力駕馭失控造成的自身主客體分裂狀態的一種道德整合” [2]綜合這兩方面的觀點,筆者認為自我倫理是個體形成的一種價值判斷,並基於特定的價值判斷指導和約束現實行動,使個體的行動是在一定的認知框架內活動。同時,這種自我倫理的形成是流變性的,即在不同階段人們的價值認知會出現改變,但它的終極目標與優良道德的終極目標一致:實現幸福。

從自我倫理的流變性特征來看,網絡社會開放、多元的環境下更進一步加速了這種流變特征,並使得這種流變的方向更加趨於不穩定性,缺乏道德整合的自我倫理沒有朝著增進社會和每個人利益的方向前進。這也是網絡社會自我倫理問題值得探討的另一原因。

二、網絡社會中的自我倫理問題

網絡社會中的自我倫理問題是由人性特點、社會環境、技術特點等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本文主要是從網絡技術的傳播特點出發,探析網絡社會中的自我倫理問題。

(一)自我同一性的消解

基於網絡技術基礎之上形成的網絡社會,網絡的虛擬性特征使得人們擺脫現實社會中的身份標簽。現實中的彬彬有禮可能成為網絡中的滿口粗話,現實中的男性身份到網絡社會中成為女性角色,現實社會中孤僻可能到了網絡世界中變得健談開朗。由此可見,網絡社會中的自我同現實生活中的自我出現了疏離。

吉登斯認為:“身體的實際嵌入,是維持連貫自我認同感的基本途徑。[3]”上述事例中人們自我從現實走向網絡,關於自我的一致性出現了分裂,人們在網絡社會中身體的缺席引起現實自我和幻想中自我的矛盾,最終導致自我認同的危機,。根據布魯默的“自我互動”理論,個人自我的形成是於他人互動中實現的,其本質是與他人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在個人頭腦中的反應。

而這種自我互動一旦進入網絡環境,自我的前台控制弱化了他人在自我形成中的影響,在虛擬網絡社會中的“理想化自我”可以即刻實現。筆者並不否認人們在網絡世界中對理想自我的追求,但這種自我的追求應該同現實生活中的自我保持一致。否則,從個體來講,隻能在網絡中沉溺於虛擬自我的建立以及虛擬欲望的滿足,從而獲得一種虛擬的幸福感。一旦發現現實社會和網絡社會的差距,或者沉溺於網絡,或者不滿於現實,不能在虛擬社會和現實社會的轉換中形成連貫的自我。

同時,應該注意的是出於娛樂目的的自我同一性的消解,也會給現實生活帶來真實的傷害。甚至,有些不法分子在網絡中構建另一個“自我”,實施網絡詐騙,做著一些道德上不應該的行為,損害他人利益的同時也干擾著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妨礙和諧社會的建立。

(二)自我能力的弱化

馬克思認為:“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全面的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4]”人的兩大基本能力包括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是實現人的發展的重要內容。而這種人的基本能力的發展,在進入網絡社會中,出現了阻礙和停滯的狀態,造成自我倫理中自我能力弱化的問題。從網絡信息庫的巨大型來思考,網絡大量信息的鋪面而來,對於媒介素養較低者(隻具備了信息接觸能力,而缺乏信息處理能力)將會造成人們陷入被動的知識積累,對事物的認知僅僅停留在表層。從根本上來講,是阻礙人的思維能力的發展,成為信息社會中馬爾庫塞所說的“單向度的人”。筆者這一方面的思考並不是忽略了人在面對媒介的主體性,一味夸大信息的強大沖擊力和滲透力。只是希望提出在面對信息化的環境,應該真正發揮人的主體性作用,而不是人被技術奴役淹沒在信息洪流中。畢竟,在擬態化的網絡社會,事件的真實包含暫時的真實,事件向真理化方向的發展離不開每一個個體理性思維的參與和推動。除了阻礙了人們的思維能力,大量的時間花費在網絡信息的消費上,網絡上的拖延症也引起人們社會行動能力的弱化。更為嚴重的出現網絡孤僻症,依賴網絡進行人際交流,淡化了自己與社會、與他人的交往,以至於與家人、朋友疏遠 ,性格變得越來越孤僻,造成社會交往功能和交流技巧出現障礙、異常動作以及復雜多樣化的行為。

(三)自我價值觀的迷失

“在網絡上,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沒有執照的電視台。[5]”網絡的去中心化傳播和低門檻化參與特征,使得網絡社會中充斥著五花八門、良莠不齊的信息資源。同時這種信息帶著個人的價值判斷,游離甚至背離了現實社會中的主流價值觀念,觸動著人們在現實社會中對主流價值觀的認識,攜帶情緒化宣泄的觀念以文字、圖像、影響多種方式一次次挑戰人們的傳統價值觀念。出於好奇心的驅動,人們在無意識狀態些接受網絡社會中傳遞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易變的價值觀的帶來的是人們現實認知和行動的混亂,在不確定的價值觀念得指導下,更進一步消解了人們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自我價值的迷失,使得自我出於一種分裂的角色扮演中,常常會被消極、迷茫、焦慮、煩躁的不良情緒左右。自我在現實社會還是網絡社會的徘回中,陷入個體人生價值的危機。

(四)社會責任感的缺失

社交網絡中自我呈現,生活時間在網絡世界的大量消耗,從人們日常生活行為習慣的這兩方面推理,可以發現在網絡社會中我們的自我位置是優先於對他人乃至是對整個社會的關注。現實世界中對社會責任感的強調和重視,一旦進入網絡社會便被迅速邊緣和淡忘。人們在網絡世界的虛擬性特征的保護下,會出現一種宣泄原始沖動的本能行為,比如網絡暴力、網絡人肉搜索、網絡黑客等,使得人性道德中的“該不該”被網絡社會的“能不能”所取代。在本是公平開放的網絡世界,侵犯他人的利益,造成社會的損失。同時,網絡社會的自我中心主義,造成人們以自己的行為作為道德行為的評判標准。這樣發展下去,網絡社會中的道德陷入一種虛無主義,道德自律和道德他律都變得毫無意義,認為什麼都可以的道德判斷很難讓人們再去理性的在網絡社會承擔社會責任。

三、網絡社會自我倫理的重構

網絡社會中問題的存在提出了對網絡社會中自我倫理重構的重要性和急迫性。針對第二生存空間的自我倫理重構問題,筆者傾向於採取技術中性論的觀點來探討自我倫理的重構。技術中性論認為, “技術本身是中性的或價值中立的, 沒有善惡之分,技術價值來自技術的社會應用后。”[6]筆者認為技術中性理論更是對技術使用中人的主體作用的肯定,並且歸根到底技術的善惡取決於使用它的人和使用它的方式。因此,網絡社會中自我倫理的重建更是應該對人的主體性提出進一步要求。從個體出發,實現網絡社會中人對網絡技術傳播優勢的最大發揮,形成穩定個體以及構建和諧社會。這種從每個個體自我倫理重建角度提出希冀,容易陷入自我倫理道德的烏托邦主義。但筆者希望人們通過自身網絡使用行為的反思,自覺擺脫網絡使用過程中,即使是網絡拖延這種微小的負面消極作用,也是達到本篇文章論証的目的所在。歸根結底,道德的實現是始於他律而終於自律。

下面將針對網絡社會中存在的自我倫理問題,從個體主觀因素出發,提出網絡虛擬世界自我倫理重構的對策。一是要正確的認識自我。對自我正確的認識意味著自我能夠理性面對網絡多元價值觀念的泛濫,形成一種有選擇的過濾信息的有效機制。吸取與自己已有道德圖示一致或者有利的價值觀念,摒棄消極的、不良的信息侵擾。保持網絡社和虛擬社會中自我角色的一致性,更好的利用網絡技術進行自我調適和提高。在面對繁雜的信息要進行主動的梳理,對網絡接受的信息進行歸類,在自我信息庫的儲存中形成對事物縱向的深入理解。二是要努力管理自我。網絡社會中的法律仍不夠完善,使得網絡社會中充斥許多違背倫理道德的問題。從自我的角度出發,則要及時審視自己的網絡行為,克制不合理的欲望,合理安排自己的上網時間。更好的利用網絡的社交功能,提高自己的實際交流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把網絡技術作為人們現實親密感的粘合劑。網絡社會中自我倫理問題的提出和構建,從根本是擺脫技術決定論的論調,是從個人的角度對自我倫理問題的反思。同時,筆者並不排斥自我倫理的實現需要健全法律和法制的保障,以及社會上主流價值觀念的引導和社會技術的支撐,但更傾向於關注個人主體性和能動性的作用。借用福柯的觀點:“允許個人運用他自己的辦法或借他人之幫助對自己的軀體、靈魂、思想、行為、存在方式施加某種影響、改變自我,以達到某種愉悅、純潔、智慧、或永恆狀態的實踐。”人們應該發揮主動性擺脫被機械支配的工具性地位,應該憑借自我主觀性的努力達到自我主體性的不斷實現和不斷完善,在流變中的自我中進行道德整合,最終達到一個幸福和諧的更高境界。

 (作者系:陝西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 段偉文.網絡空間的倫理反思[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

[2] 王濤,齊小軍.自我的倫理危機與自我倫理[J].經濟研究導刊,2010(3).

[3] (英)安東尼•吉登斯著.趙旭東,方文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現代晚期的自我與社會[M].北京:三聯書店,1998.

[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 (美)尼古拉尼•葛洛龐蒂著.胡勇,范海燕譯.數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6] 王秀華.技術社會角色引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分享到:
(責編:韓鑫(實習生)、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