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3年·第11期

中美情節劇電影文化比較研究

李媛媛

2013年11月06日13:41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國家之間的文化交融與碰撞愈益明顯。而在這個過程中,電影作為一種潛在的文化傳播方式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以后,西方電影特別是美國好萊塢電影的引進,極大的影響了且還在影響著中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而情節劇作為中美兩國都特別重要的一種電影類型,對我們研究中美兩國的文化有著極大的啟示意義。因此本文在考量了各種標准之后,選取中美情節劇電影各十部,通過文本分析的方法,對其進行研究,並最終從三個維度得出了中美情節劇電影文化存在的差異。

關鍵詞:電影文化﹔情節劇﹔比較研究

 

一、情節劇概念界定

情節劇的概念來源於Melodrama一詞,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在歐洲流傳的一種由音樂和歌曲助興的浪漫而傷感的戲劇樣式。邁?沃克爾在《情節劇和美國電影》中將情節劇分為動作類情節劇和激情類情節劇,前者包括打斗片、戰爭片、西部片、犯罪片、冒險片等,根植於美國“一毛錢廉價書”和英國“便士驚險小說”。后者則分為女人情節劇(女人電影)、傳奇式情節劇、家庭或小城鎮的情節劇和哥特式恐怖傳統的情節劇。前二者主要戲劇內容是一個愛情故事,直接繼承十八世紀感傷小說和戲劇的傳統,也與十九世紀后半葉萌芽的傳奇小說有密切關系,家庭或小城鎮的情節劇,從感情角度戲劇性地表現了一群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哥特式恐怖傳統的情節劇與哥特式恐怖小說也密不可分[1]。

二、選擇電影文本的標准以及電影篇目列表

中美情節劇畢竟屬於不同的文化淵源、社會背景和時代背景,情節劇內涵的文化內涵的差異化也是比較明顯的,但是由於兩國電影發展水平不同,關於電影的劃分標准也不一致。因此筆者在比較研究之前,必須為中美情節劇的比較劃定一個標准。在標准的衡量下,一方面可以選取適當范圍內的樣本,另一方面,可以使得研究相對客觀。筆者在查閱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考慮到研究條件和研究時間的限制,將文本的選擇標准規定為邁?沃克爾在《情節劇和美國電影》中狹義概念的情節劇,並且影片應為女人情節劇(女人電影)、傳奇式情節劇、家庭或小城鎮的情節劇中的一種。

同時,考慮到哥特式恐怖傳統的情節劇屬於情節劇的特殊類別,由於研究時間以及研究條件的局限,本文亦不把這種類型考慮在內。以下是篇目列表:中國:《孤兒救祖記》、《漁光曲》、《一江春水向東流》、《小城之春》、《舞台姐妹》、《喜盈門》、《芙蓉鎮》、《大紅燈籠高高挂》、《大紅燈籠高高挂》、《活著》﹔美國:《十二怒漢》、《亂世佳人》、《卡薩布蘭卡》、《出租車司機》、《美國往事》、《克萊默夫婦》、《辛德勒的名單》、《 風雲人物》、《肖申克的救贖》、《幸福來敲門》。

三、中美情節劇電影文化比較

(一)倫理情感的傾向

中美情節劇在倫理情感功能意義的表現方面有其共同點,都突出倫理情感的時代特征與主流文化傾向,成為反映社會歷史變遷的一面鏡子[2]。

1?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中國情節劇深受儒家傳統思想的熏陶和感染,滲透在電影中的儒家文化符號,儒家思想的宣揚是中國情節劇中比較顯著地特點。儒家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特征的主要標記,隨著時代的變遷,也有著各種轉變 。從鄭正秋1923年拍攝的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孤兒救祖記》開始,到蔡楚生20世紀30年代的《漁光曲》、40年代的《一江春水向東流》、60年代的《舞台姐妹》到80年代的《芙蓉鎮》,中國情節劇電影都不同程度的繼承和發揚了儒家文化傳統,尤其對儒家強調的社會教化作用,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理想更是不斷的發揚光大。

2?美國資產階級家庭倫理道德的強調與表述。如果說美國情節劇電影把家庭放在其中心位置,並特別強調其重要性,那麼美國情節劇電影中的道德問題也是非常受關注的焦點[3]。按照馬歇爾?威琉斯對維多利亞亞文化分析的觀點,情節劇“對當時建立起來的社會制度而言,它對社會秩序的衡量標准起到了一種文化試金石的作用”。因為,當基本的價值觀和標准開始改變的時候,情節劇中體現了明確的觀點。

美國的情節劇中,情節劇電影往往具有道德情感宣泄功能,表現的道德情感總是二元對立的,並且,在善惡較量的過程中,通過惡勢力的被懲罰或者消滅,或者事情的圓滿解決來讓觀眾產生認同,並且產生宣泄的快感,在《出租車司機》、《克萊默夫婦》以及《風雲人物中》以及很多類似的影片中都有這樣的場景。《出租車司機》的結尾部分,至人工特拉維斯憤怒的殺死了斯波特和看門的老頭,掃除了危害人倫道德的社會渣滓,使他成為維護社會秩序的英雄。善與惡兩級對立的道德沖突,表現了情節劇樣式的一般特點。

(二)女性、弱勢群體的文化表征

中美情節劇中女性或者其他弱勢群體是最主要的描寫對象,但是,在對女性或者其他弱勢群體的表現方面,中美文化卻又很大的差異。

1?中國的情節劇中女性。在中國的情節劇中,反映女性的苦難的不勝枚舉。無論是《菊豆》中的菊豆,還是《大紅燈籠高高挂》中的幾位姨太太,《一江春水向東流》裡的素芬都是封建禮教以及封建勢力掩蓋下對人性摧殘尤其是對女性壓迫的一種文化符號。在中國數千年的封建歷史中,女性的地位始終處於被壓迫的位置,“三從四德”是中國古代文化中對女性束縛的最好例証,而深厚的文化積澱自然成為影視的絕佳素材。同樣我們不難發現,在中國的女性情節劇中,我們不難發現的,她和時代有著密切的聯系,常常通過女性的命運來反映時代的變遷,或者折射時代背景。《大紅燈籠高高挂》中,頌蓮代表的是新生力量對封建勢力的反抗,但是頌蓮的反抗在強大的實力面前不堪一擊,這同時折射出當時社會新興的有識之士對反抗惡勢力的探索。而三姨太的符號表征代表的是中間派人士,她既會在“老爺”那裡爭風吃醋,也會在暗地裡去和情人約會。而二姨太則屬於為了保護自己的私利而充當惡勢力的“幫凶”的角色。而影片中一直未露正臉的“老爺”其實就是當時社會同統治階級的象征,影片的結尾代表著如果惡勢力沒有被推翻,悲劇還會發生,而整個社會的命運會和這個大宅子裡面的女人們的命運一樣,永遠被擺弄,永遠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

2?美國情節劇中的女性以及弱勢群體。無論是《亂世佳人》的斯嘉麗,《克萊默夫婦》中的瓊安,還是智力有問題的阿甘,美國情節劇對與弱勢群體的描寫與中國截然相反。雖然身處不同的時代,面臨這不同的困難,但是在美國的影片中,不論是女性還是弱勢群體,對於他們的表現總是傾向於表現他們的勇敢,不安現狀,努力去爭取更美好的未來的那一面。美國沒有封建歷史的負擔,因此在文化方面他們受歷史的桎梏很少。在情節劇中甚至在很多類型劇中,通常都會選取一個暫時社會上普遍認同的地位比較低的人,通過他的努力,他的不放棄,以及他對於夢想的追求,來闡釋美國精神。與中國大相徑庭的是,美國情節劇中的女性或者弱勢群體通常是能夠通過努力獲得成功,以此來和廣大觀眾達成共鳴,而且,在美國情節劇中並不強調時代對人的影響,時代背景通常只是作為一條線索,主人公自己的優良品德或者堅持不懈獲取成功才是美國精神的反映。

(三)中美情節劇中戲劇沖突的建構

情節劇往往以描寫沖突見長,然而,中美情節劇中表現出來的戲劇沖突以及沖突中各方勢力的博弈以及沖突的解決方式都存在很大的差異。中美情節劇戲劇沖突的表現。由於各種勢力縱橫交錯,戲劇沖突是中國情節劇最突出的特點。

正面人物往往遵守中國古老克己復禮的傳統,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他們一般聰明睿智,具有儒家傳統的美德。在《孤兒救祖記》中的余璞、《家》裡的覺新都受過新思想教育的代表,他們用實際行動反抗勢力,並且取得成功。中間人物是壓抑,妥協的一群人,他們一般深受傳統禮教的影響,不敢公然反抗,不敢有違常理,但是他們又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所以他們都很苦悶而不得其解,一般都會是悲劇收尾。情節劇中中間派佔據重要的位置,他們的搖擺不定,矛盾重重,既成為他們悲劇的原因,也成為情節劇中戲劇升華的節點。中國情節劇中的反面人物或者是封建君權、夫權、父權的象征者,一家之主,他們思想頑固,屬於要斗爭反抗的對象﹔或者是動蕩的社會,吃人的禮教的掌權者,他們極力想要壓制反抗,打擊背叛者。在一定時間內,他們是強勢的,不可反抗的。幾乎在所有的情節劇中都有著這樣的幾種集中的勢力的交錯,一般通過小家庭來折射社會,每種人物代表的都是社會的階層,家庭的不幸往往也是社會的悲劇。正面人物往往是新勢力的代表者,他們敢於反抗舊制度,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且用實際行動去抵制不公的待遇,甚至不惜悖離原來的生活。起初也許他們都是失敗的,封建的君權、父權是強大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力量的博弈,新生力量的壯大,舊的勢力終將被取代。這種敘事模式,是對中國集體主義價值觀的一種反映,在中國個人的力量往往是微弱的,這也是中國社會典型的集體主義的價值觀的表現。

美國情節劇沖突的表現通常是主人公的自我救贖,他們往往會陷入突如其來的逆境或者變故,在這個過程中美國情節劇最大的賣點在於主人公的頑強不屈,並最終獲得幸福與成功的文化表征。在《幸福來敲門》以及《克萊默夫婦》中,兩個男主人公都是離異然后帶著自己的小孩,起初他們也許手忙腳亂,無法應對生活的變故,但是,當他們意識自己的問題,他們的努力往往會給他們帶來收獲,最終主人公們都可以找尋自己的方向﹔在《肖申克的救贖》中,盡管男主人公面對的是強大的惡勢力的迫害,但是他始終沒有放棄對自由的追求,直到他成功的揭發了惡勢力,自己也獲得了自由﹔即使是面對二戰那樣的殘酷背景,《辛德勒的名單》中,辛德勒也通過自己的努力救了無數猶太人的生命。在美國的文化中,個體是受到極大的尊重的,通過個體的努力而獲得成功會得到社會的尊敬。這與中國的集體成功、集體榮譽有著極大的反差。

本文通過對中美電影進行文本分析並得出了中美情節劇電影文化在倫理道德傾向、女性以及弱勢群體的文化表征以及沖突建構等幾個方面的差異,以此來分析中美情節劇電影折射出的中美文化的差異,並在一定基礎上對出現這些差異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與闡釋。電影自誕生以來,就成為反映社會現實的一面鏡子,通過電影折射的文化來分析中美兩國的文化不失為一個很好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我們了解對方的同時,也能夠更加清晰的認識自己。

(作者系:同濟大學 藝術與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1] (美)邁·沃克爾,陳梅.情節劇和美國電影[J].世界電影,1985(2).

[2] 何春耕.中西情節劇電影藝術比較[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8.

[3] Handbook of American Film Genres. edited by WesD.Gehring. New York•Wesport,Connecticut•London: GREENWOOD Press,Inc.1988.

分享到:
(責編:韓鑫(實習生)、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