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3年·第11期

論新媒體環境下電視真人秀的專業化走向

唐 苗

2013年11月06日13:45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從《中國好聲音》到《我是歌手》

摘 要:新媒體自制視頻節目不斷拓寬道路,與電視媒體爭奪觀眾和廣告主。但近年來大獲成功的音樂真人秀《中國好聲音》和《我是歌手》針對草根自制節目的短板,走上一條專業化的道路。兩檔節目都強調高端技術的採用和參與者的專業素養、追求節目價值的純粹回歸和參與者形象的“反神化”、注重節目內容的權威性和正面娛樂價值的重構。本文認為這兩檔真人秀的改變為電視媒體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的新定位——專業化做出了有利的探索。

關鍵詞:專業化﹔純粹化﹔極致化﹔權威重構

 

近年來,視頻網站與傳統電視媒體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從2011年開始各大視頻網站紛紛從電視台挖制作人才。從微電影、談話節目到綜藝秀,網絡自制節目不斷擴寬自己的道路。網絡不再是電視或電影的二次營銷場,擁有自己聲音的網絡視頻贏得了更多的忠實用戶。截至2012年底中國網絡視頻用戶達到3.72億,較上年底增加了4653萬人,增長率為14.3%[1]。網絡媒體帶給電視媒體的沖擊和挑戰是全方位,不僅是為觀眾提供了另外一個觀看視頻的平台,網絡自制節目也出現電視節目所不具備的新特征:如草根性、互動性、多元化與包容力等。電視節目有針對性的做出改變。2012年和2013年最成功的兩檔音樂節目《中國好聲音》和《我是歌手》都體現電視真人秀的專業化、極致化、純粹化走向,並且這種走向呈現階梯上升趨勢。

一、專業化應對草根挑戰

新媒體相對於電視的最大優勢和特點在於它的草根性,提供了個人表達的平台。這種多元的聲音是很難在線性播出的電視媒體上實現的,但也因為力量分散,草根自制視頻的專業化程度不高。相反,電視機構多年來積累的財力人力能保証制作出高質量的專業化作品。因此,強化專業性是電視節目拉回觀眾的法寶。《中國好聲音》和《我是歌手》的專業性主要體現為技術專業化、內容專業化和操作的專業化。

1.技術專業化。體現為更高精的設備和專業人才在節目中的運用。《中國好聲音》中導師使用的轉椅,不僅是節目的標志性元素也具有十分專業的功能。為保証節目真實性,導師不能戴耳機,所以轉椅要能夠真正擋導師視線,又要使學員的聲波不受干擾。因此節目組不惜以每把80萬的重金打造轉椅。此外節目還是國內首次在綜藝類節目播出中使用5.1環繞聲。環繞聲團隊在觀眾席上架設了24路不同制式的環繞聲/立體聲話筒,用於拾取整個演出現場的聲場環境和觀眾氣氛。還在錄制現場搭建了一套環繞聲制作系統,收錄了將近100軌聲音素材,並對這些素材作了一版環繞聲實時混錄[2]。此后的《我是歌手》更加強調了高精尖專業設備的使用,並成為前期宣傳的重點之一,音響設備是法國L-ACOUSTICS音響品牌、英國DiGiCo調音台,麥克風是森海skm5200二代,128分軌錄音設施。幾乎所有參加《我是歌手》的歌手都表示,這是個能享受音樂的舞台,它的設備都是演唱會標准,是別的音樂節目無法比擬的[2]。隨著節目的大熱,這些高端專業設備的操作者也慢慢浮出水面成為另一類的明星,《中國好聲音》負責節目音響效果的金少剛曾擔任過2008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音響總監。而《我是歌手》的音樂總監梁翹柏是王菲、陳奕迅、韓紅等明星的演唱會御用音樂總監。燈控師則是從韓國原版《我是歌手》節目組特派過來的。在《我是歌手》的節目當中每一首歌的主樂手的名字都會給出字幕,如同歌手的名字一樣顯目,用同等的時長。演唱當中演奏者、伴唱的鏡頭也反復穿插出現,大約佔到整個表演時長的1/4。這種尊重專業人士的態度即強化了節目的專業特性,也打造了節目專業化的品牌。

2.內容專業化。技術的專業化基本上依賴於電視台的經濟實力,是最容易解決的一層。而內容的專業化提升才是節目的核心戰斗力。這兩檔節目內容上的專業化表現為表演嘉賓的高專業水准和幕后制作的新思路。《中國好聲音》還未播出時,四位中國明星歌手的加盟已然成為坊間熱議的話題。雖然選手們都是草根,但也是經過導演組在各地精心挑選出來的,不再展現無門檻的以審丑為主要目的的海選。《我是歌手》的嘉賓進一步升級,每一位都是以實力唱功和作品成名而非依靠華麗的外表和包裝。節目一開場就要求每位嘉賓對“歌手”做出自己的解釋,大部分嘉賓都提到了唱功和專業態度。而從《中國好聲音》開始,真人秀的敘事方式不再僅僅是滿足觀眾對明星長成記的窺伺的紀錄片片段,節目組對敘事有了更多的掌控能力。每一個演唱者背后的故事和亮點在通過演唱前的小短片和演唱后與導師的交流展現。在短短幾分鐘內要用自述的基本方式來講述個人真實生活,故事要打動觀眾必須依靠導演組的精心設計。例如在外貌上有特點的選手在介紹短片裡隱藏其正面,要麼是用暗光處理面部、要麼用背影和部分細節來代替。當人物出現在舞台上時,電視觀眾才和現場觀眾“一起”第一次見到廬山真面目。《中國好聲音》對於真人秀內容的劇情化構建也成為節目的一大亮點。如有一例就是令許多觀眾落淚的徐海星講述父親病故的故事,也是通過楊坤問了一句“你爸爸來了嗎?”而自然的引出,事后被証明這也是導演組事先埋下的“鉤子”而飽受非議[3],但這也體現了導演組對於真人秀真實性表達多樣化的新認識。《我是歌手》的敘事手法更加純青也更加多元。類似於電影的畫面風格來制造歌手登場前的緊張感,專題片的形式來做歌手採訪,而演唱過程中時空被巧妙打破,帶來不一樣的觀感體驗。每一位歌手上台站定后會有幾秒鐘的醞釀時間,同時配上心跳聲,強化比賽的嚴肅性與競爭的殘酷感。而當實力唱將黃綺珊第一次出現在不太熟悉她的觀眾面前時,節目給了整整十秒鐘全場靜音時間,為這把被埋沒多年的好嗓子造出屏住呼吸的期待感,也與她所選歌曲《等待》的名稱相互呼應。在黃貫中唱到《海闊天空》的高潮時,鏡頭先后切給了在觀看的齊秦和沙寶亮,兩人都陶醉地唱出了“誰人都可以”的歌詞,既體現了歌曲的經典地位,也通過歌者之間的默契體現情感互動。此外沙寶亮的歌曲過門時,以現場音樂鋪底插入了對沙寶亮的採訪,簡潔的解釋為什麼要選擇《飄》而不是他的成名曲《暗香》作為第一支競賽曲目。這樣的處理方式在有限的時間內給予了觀眾更多的信息量,避免單一感,但也有造成破碎感的風險,處理不當更會影響整期節目的完整性。正因為如此,才更能體現導演組的專業素養。相對於《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對於背后故事的講述更為棋高一著。如林志炫上台之前接到好友的死訊,黃琦珊突破心結演唱前夫舊作等幕后事件是通過微博等社交媒體上進行人際傳播。將關於節目的素材根據不同媒體的特質進行分配,實現最優化宣傳。

二、純粹化與極致化回應碎片化

《中國好聲音》與《我是歌手》的成功之處都在於節目目標明確,集中力量表達核心價值,不試圖像網絡信息一般包羅萬象。前者追求的是“好聲音”,后者追求的“好歌手”。

1.個人形象塑造的純粹化和極致化。《中國好聲音》中的導師們要在節目中放棄自己作為表演者的身份,成為專注挖掘有天賦的學員老師。導師們的真性情在節目中得到極大的展現,而這種展現程度和角度是以往的演唱會或採訪難以實現的。楊坤的“32場演唱會”、那英的“更細膩”、劉歡的“全方位,人生導師”、庾澄慶的“爆發力”這些極致化的個性形象在后期宣傳中被進一步強化,成為品牌的一部分。《我是歌手》的嘉賓則經歷了更為徹底的平民化,曾經的經歷都被剝離,隻作為一個純粹的歌者站在平等的比賽現場。羽泉的“手心出汗”,陳明像剛出道的小姑娘一樣向觀眾“拉票”,黃貫中在宣布結果時忍不住打斷經紀人發言,直言“太緊張了”。這些“反神化”和之前的《舞林大賽》以及之后的《星跳水立方》的“反神化”都不一樣,明星們退去光環后比的不是他們不擅長的事情,而是一項他們賴以生存的事業根基,而這個舞台不是錄音棚,不能被后期處理也沒有NG的機會。前者的失敗是可以被接受的,而后者的失敗則會損害之前累積的名譽和危及以后的職業道路。正如齊秦反復提及的“當初你自己做評委時挑別人的標准,現在自己能不能做到呢?”被放在這樣極致化環境下的歌者也會展出自己最極致的水平。

2.節目價值的純粹化與極致化。在《中國好聲音》中導師拋開外形包裝僅通過盲聽來選擇選手,因此特色鮮明的嗓音是打開成功道路的敲門磚。具統計,《中國好聲音》中屬於“高、強、硬、躁”類型的歌手佔有絕對的優勢[4]。對節目價值純粹性的追求也導致了極致化的趨向。對於個性化聲音的極端化追求也引來了諸多質疑,例如庾澄慶在點評“你我及他”組合時說:“如果節目叫《中國好音樂》的話,你們可以入選,但這個節目叫好聲音。”節目在初期因為這樣的論調不斷地受到質疑。然而也是這樣的極端化體現了節目的純粹性和品牌的一致性,在碎片化橫行的網絡時代,隻有極致化才能獲得更多的關注。《我是歌手》的制片人洪濤也坦言:“節目隻表達一件事,就是極致化音樂的呈現[5]”如果說《中國好聲音》在初期的內容設置上曾在“好聲音”和“好故事”之間有所游離,《我是歌手》的主題表達更為純粹。現場的大眾評委看不到前期的採訪剪輯,也看不到經過導演精心選擇的切換畫面,完全靠感受每位職業歌手5分鐘的現場音樂表現來打分。節目對於大眾評審地位的烘托也走向了極致化。第一期為例,節目的14分53秒已給出觀眾特寫鏡頭,而第一組歌手羽?泉到了15分50秒才正式出場,在其演唱的5分鐘內穿插了10個觀眾鏡頭。整期節目有60余個觀眾鏡頭且多為特寫,最長的觀眾鏡頭達到13秒。而《中國好聲音》第一期隻有7個觀眾鏡頭,以大景別為主。因為大量觀眾特寫鏡頭的使用,觀眾聽歌時的情緒得以充分的表達,也因為重復而達到的夸張效果使得《我是歌手》飽受“職業觀眾”的質疑。盡管如此,節目組仍不改初衷,因為堅持成就了節目的特色。此外,節目中樂評人對歌手的點評用語十分專業化,這是對觀眾能力的一種認可。同時網民們也展開了關於唱功問題的討論,與節目形成良好的互動。

三、權威重構沖擊反智傾向

網絡因為傳播模式的去中心化,權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在人人都獲得平等表達權的同時,因為缺乏把關人的存在,網絡信息呈現反智化、弱理性的負面特征。電視媒體以強調專業性的方式在觀眾的見証下重構權威,為迷茫的民眾重新樹立標杆,形成正面積極的導向。

1.高度標准化的制作模式。這兩檔真人秀都是從海外購買的節目模式,猶如工業制作流水線一樣高度標准化的制作模式從素材層面保証了節目的專業化。根據原模式的寶典,《中國好聲音》動用了26個機位拍攝選手、評委和觀眾,《我是歌手》則啟用了37台攝像機,設置在每位歌手的房間、走廊、彩排現場,記錄歌手每時每刻的每個細小動作、表情,並採用韓國特有環形軌道的推移攝制。有了這樣充實的原素材,才有600︰1(分鐘)的素材節目時長比。一期節目有3700多個鏡頭[6],平均3∼5秒一個鏡頭,這是傳統媒體對海量信息篩選后的精品,不是個人無門檻的情緒表達。《我是歌手》中豐富的觀眾素材是由舞台下12個固定機位和觀眾席中隱藏3個機位捕捉下來的。80%都是兩個觀眾鏡頭連續出現且一長一短,非常典型,無疑是經過海外原版節目在剪輯實踐中得出的優化模式。此外20多支環境收音話筒和分軌錄音最大程度的保証了節目組對現場觀眾情緒表達的控制力。而這些素材的獲得依靠的是強大的制作隊伍,《中國好聲音》動用了燦星制作包括導演組、后期組、技術組、制片組、宣傳組等在內的約百人團隊,《我是歌手》的制作團隊則達到350人。徹底打破了以為原來一個團隊20、30人小作坊式的制作方式。龐大制作團隊的精細分工與調度都依賴於原模式的制作寶典。這樣高額的投資,高密度的協作是難以在缺乏組織的網絡平台上完成的。高度的標准化體現了電視媒體的專業性,而專業性最終成就了這兩檔電視欄目的權威性。

2.娛樂倫理的重構。近年來省級衛視熱播的娛樂節目大多被批“過度娛樂”,甚至出現價值觀的偏差。而網絡上的浮躁、厭世、惡俗傾向更為嚴重。低俗與熱播一度被劃上等號,但這兩檔真人秀節目卻徹底改觀了這種看法。《中國好聲音》一開播即因為傳遞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而備受好評。導師們和歌手真誠的態度,平等意識和公眾人物的責任感都通過節目對觀眾做了很好的宣傳。《中國好聲音》的四位導師雖然大牌但面對選手時卻表現出一種服務意識,面對優秀的學員他們爭先恐后向其伸出橄欖枝,提供最優越的條件為學員獲得成功。庾澄慶就打趣黃鶴說“我臉都笑僵了,她還不選。”導師們面對選手謙卑的態度一方面是由賽制設定的“反選權”所造成的,一方面則是受節目與導師們合作的方式影響。被請來的四位導師分別以一個合作人的身份來運作這檔節目。每次錄完節目后,導師們都要和節目組開會,提出意見和建議[7]。因此導師們對於節目的投入更盡心盡力,如同關照自己的孩子一樣。導師不僅與學員保持平等的關系,對現場觀眾也是如此。例如,導師們在接受哈尼族“王子”李維真施禮后主動問詢根據哈尼族禮儀當如何還禮。而后決定集體去后台拜會李維真的父親——哈尼族的“國王”,劉歡主動轉過身去向現場觀眾解釋,用像對待朋友、同事的態度去交流。而在《我是歌手》中,歌手們對待音樂認真的態度,嚴格的自我要求都令人感動。陳明打著點滴備賽,要求醫生打左手,因為右手要握話筒。彭佳慧說:“我希望贏得歌王的稱號,因為我想証明努力的人終有回報。”而辛曉琪在長春嬰兒被害事件發生后臨時決定換歌,演唱《親愛的小孩》悼念小浩博。表達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也體現了作為權威人物的一種擔當。而“一個人的職業責任,是社會倫理的最特有的本質。[8]”

四、總 結

新媒體的視頻內容所具有的優勢如:草根性、互動性等是其技術特性所決定的,電視媒體應發揮自己的長處,避免與網絡節目硬碰硬競爭。《中國好聲音》和《我是歌手》這兩檔節目都從技術層面、組織行為和觀念層面上強化了自身的專業性,有針對性的對網絡節目的短板進行突破。在龐冗復雜的信息流中為受眾選擇、提去具有審美價值的音樂,並對專業的音樂信息作出解釋,進行意義闡釋,此外表演嘉賓用自己的行為傳遞正向的價值觀,展現表率性的主導力量。為應對新媒體環境時電視真人秀做出的改革不僅為電視台拉回了觀眾,創造出更為優質的節目內容,更重要的是為電視媒體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的新定位——專業化,做出了有利的探索。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 電視與新聞學院)

 

參考文獻:

[1] 中國網絡視頻用戶達3.72億 年增長率為14.3% [EB/OL]. http://tech.qq.com/a/20130115/000115.htm.

[2] 朱秦冀.揭秘《我是歌手》:配置好幕后大牌多[N].華商報, 2013-03-26.

[3] “好聲音”承認造假:安排徐海星談亡父 劉歡忘詞.[EB/OL]. http://news.66wz.com/system/2012/08/10/103305195.shtml

[4] 王思琦.“誰的好聲音”?——由《中國好聲音》看中國流行音樂的審美取向及其他[J].歌唱藝術,2012(11).

[5] 《我是歌手》解密[EB/OL].http://twent.chinayes.com/Content/ 20130417/kh7b0rq1i97xt.shtml.

[6] 《中國最強音》三大賣點不搞海選不搶學員[EB/OL].http:// ent.huanqiu.com/music/yinle-neidi/2013-04/3848219.html.

[7] 張小平.模式創新成就《中國好聲音》[J].企業觀察家,2012(9).

[8] (德)馬克斯·韋伯.文明的歷史腳步——韋伯文集[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8.

分享到:
(責編:韓鑫(實習生)、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