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3年·第11期

電視新聞語態的轉變

——以央視《新聞聯播》為例

陳佳琪

2013年11月06日13:46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媒介生態環境的變化、新聞價值規律的回歸、受眾多元化信息訴求、電視台自身發展的需要和新媒體迅速崛起,促使電視新聞語態發生微妙變化。電視新聞語態從傳統的宣教模式向“宣教+新聞”模式過渡,電視新聞節目試圖融合濃厚的宣教與客觀的新聞。本文以央視《新聞聯播》作為研究案例,梳理其開播以來新聞語態的轉變路徑,並探析電視新聞語態的轉變方向。

關鍵詞:新聞語態﹔轉變﹔《新聞聯播》

 

一、《新聞聯播》語態轉變的動因

《新聞聯播》作為中央電視台的王牌節目,近年來,其新聞文風、語態出現明顯變化,《新聞聯播》轉變的動因是什麼呢?

(一)來自新媒體和其他媒體的挑戰

自媒體時代,電視與新媒體爭奪受眾的正面交鋒不可避免。電視新聞語態的改變既是對新媒體語態轉變的跟進,也是對新媒體發展的肯定與支持。

新媒體在改革方面是前鋒,傳統媒體是新聞語態變革的中后衛,是守衛底線的把關人。“在各種形態的媒體競爭的時代,《新聞聯播》存在的價值在於提供與‘微博’、市場化媒體不一樣的態度。[1]”

(二)重建媒體公信力

電視新聞語態轉變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以《新聞聯播》為代表的電視新聞節目對公眾的公信力逐漸下降。《新聞聯播》運用固定模式辦電視新聞節目,延續幾十年,在中國新聞史上是獨創,在世界新聞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電視新聞節目公信力的下降,直接關系到新聞節目自身的生存。

(三)電視媒體自身發展需要

電視新聞語態轉變與公眾對電視新聞節目的認可度呈正相關。電視新聞節目的質量的高低與電視台的聲譽直接相關。

“中央電視台發布2007年全國電視觀眾抽樣調查結果顯示,近幾年《新聞聯播》收視率有所下降,甚至在廣州、上海等地退出了收視前十名的行列。[2]”

此外,《新聞聯播》的高收視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策優勢,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新聞頻道、中文國際頻道、地方電視台同步轉播以及境外電視台的轉播為其收視率提供了保障。

二、電視新聞語態轉變之路:“宣教”轉向“宣教+新聞”

電視新聞作為黨和政府的宣傳工具和象征性的國家權威符號,電視新聞語態不是媒體能決定的,它植根於社會政治制度。“任何一種社會制度下,新聞都不可能實現完全的獨立。它總是要受到權力有形或是無形的操控。[3]”“作為國家政治權威與秩序象征的《新聞聯播》,已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個儀式。[4]”由於其特殊職能和政治象征意義,以《新聞聯播》為代表的電視新聞的轉變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電視新聞語態的轉變是第一步,表現形式是電視新聞語態從“宣教”模式向“宣教+新聞”模式過渡,這是新聞價值規律的回歸。

(一)“宣教”與“宣教+新聞”

電視新聞語態“宣教”模式是指宣傳教育語言佔據新聞語言主體的語態模式。這種新聞語態具有濃厚的宣傳教育意味。例如,《新聞聯播》的宗旨是“宣傳黨和政府的聲音,傳播天下大事”。《新聞聯播》的新聞先后次序排列不是以其重要性,而是以國家領導人的排名先后而定的。電視新聞節目不是按照“新聞傳播規律”編排,宣傳教育才是其首要目的。2006年至今,《新聞聯播》“非常規”舉動頻頻出現,新聞文風、語態明顯變化。說明“《新聞聯播》從單純的“黨的宣傳工具”轉向了傳媒的職業化。[2]”央視引領的電視新聞語態轉變歷程或許由此開始,“宣傳+新聞”模式將會成為電視新聞語態轉變的新方向。所謂“宣教+新聞”模式是指電視新聞宣傳語態和新聞語態並存的一種語態模式,也是電視新聞宣教語態向職業傳媒語態轉變中的一個過渡類型。在社會轉型期,電視新聞的宣傳功能和新聞報道功能二者不可偏頗。所以,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中國電視人嘗試運用“宣教+新聞”模式的新聞語態平衡電視新聞宣傳報道和新聞的關系。

現階段是新聞宣教語態和職業化傳媒語態的融合時代,更是電視新聞語態邁向職業化發育的關鍵時期。近年來,圍繞“宣教+新聞”語態轉變的媒介實踐已非常豐富。作為中國最權威的電視新聞節目《新聞聯播》,最近幾年來的一系列動作,也可以被認為是對這輪電視新聞語態改革熱的跟進,同時也是對電視新聞語態改革成果的肯定與支持。

(二)“宣教+新聞”:新聞價值規律的回歸

“宣教+新聞”模式是電視新聞語態遵循新聞價值規律的結果,也是電視新聞改革進程中的第一步。長期以來電視新聞深受政治體制的束縛,公眾對電視新聞節目也賦予“守望社會”的角色預期,這樣,電視新聞節目“宣教價值”被無限放大,新聞價值被有意無意的忽略。央視正在逐步改善這種做法,從1993年《東方時空》到1996年的《焦點訪談》,再到2009年央視新聞頻道改版,央視在電視新聞改革領域的摸索已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新聞聯播》的語態變革並不是無根之木,是在公眾呼吁和前期摸索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些媒介實踐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按新聞價值規律辦事”。

1.主播風格和新聞語言的轉變。《新聞聯播》主播皆為中央電視台資歷超過十數年的主播。其中,邢質斌、李瑞英、李修平、羅京、張宏民、王寧等六人被稱為“老三對”,此組合由1989年開始從未改變。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地方新聞播報形式追上其他國家之際,隻有《新聞聯播》還在“墨守成規”。直至2005年初兩會期間,政協委員葉宏明提交《讓〈新聞聯播〉換換人》提案,他認為:《新聞聯播》不僅主播面孔較老,且內容、節目包裝一成不變,觀眾年齡層趨於老化。故央視新聞中心借新聞頻道改版之際,從2005年1月1日開始,將兩名年輕主持人康輝和李梓萌加入主播隊伍﹔至2007年,羅京與邢質斌將淡出,借此改變新聞包裝風格,但未能成功。2007年12月,該項目又被提到日程,海霞、李梓萌、康輝、郭志堅陸續出現在《新聞聯播》的主持人行列,進行新舊交替的實習。2011年9月25日,《新聞聯播》畫面配置改版,電視畫面中節目logo樣式和位置發生變化,與央視新聞頻道一樣,每條新聞配大標題,歐陽夏丹和郎永淳首次主持。“歐陽夏丹最大的特點是她頗具親和力的微笑,這是目前《新聞聯播》中很難見到的。而郎永淳非常喜歡玩微博,他可能是目前《新聞聯播》的主播團隊中,為數不多用實名玩微博的。他是央視少有的戴著眼鏡播新聞的主播。[5]”

2011年9月25日,當《新聞聯播》進行到13分10秒,播音員說出:“十一黃金周祝您玩得開心。”如此親切的問候語,此前幾乎與《新聞聯播》絕緣,相反,它一貫以權威、嚴謹、庄重的形象示人,播音員正襟危坐,以固定的程式,播報領導人活動、政策宣講、各地先進典型與建設成就,令人敬而遠之[5]。由此可見,電視新聞語態的變化已經悄然開始,並逐步口語化,這樣的新聞語言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貼近群眾生活。

2.新聞內容:注重策劃和編排。在新聞語態轉變的同時,電視新聞內容編輯和編排發生變化,更加注重策劃,由過去的被動接受轉變為現在的主動策劃。2010年10月1日,《新聞聯播》打破常規,在國慶節當天採用“畫中畫”模式在節目開始直播“嫦娥二號”衛星發射﹔並在節目播出到19時25分05秒時再次直播星箭分離的實況,兩段直播全長6分07秒﹔此舉被視為《新聞聯播》開播32年以來現場新聞直播的創新和突破[6]。發揮統籌功能,以“訂單作業”方式積極向各供稿部門組織稿件。強化編輯功能,重點體現“三貼近”,符合新聞規律和大眾化原則,改進節目語態,增強節目親和力。2009年7月30日,《新聞聯播》在播報新聞提要時,未出現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動態新聞,同時也沒有會議新聞的相關介紹。2011年9月25日《新聞聯播》節目首先不是國家領導人的新聞,而是對准河北農民。對時政新聞、主題報道、一般新聞、國際新聞等,根據新聞價值進行整體編排,突出《新聞聯播》的新聞性、信息量。

3.意見表達:電視新聞短評出現。在媒體競爭白熱化時代,電視新聞在信息傳播上的優勢逐步被其他媒體超越,電視新聞如何把握信息傳播的主動權,電視新聞評論是突破口。電視新聞不能僅僅停留在新聞事實的表面,應深入挖掘新聞背后的信息,對新聞事實進行理性地分析和點評,形成並突出節目自身的言論和觀點,講述老百姓的心裡話,運用電視新聞獨有的政治資源和權威性,引導公共輿論。這是電視新聞語態轉變的一個重要形式。同時,意見的表達是新聞媒體提高新聞銳度的一個手段。“提高新聞銳度是“總體上對‘新聞符號’體系改造的嘗試,主要體現為凸顯電視‘意見表達’的功能,也是第三輪電視新聞變革最實質性變化。[7]”為了適應潮流和緊跟時代步伐,中央電視台建立起一支電視新聞評論員“國家隊”,在新聞報道上爭分奪秒,積極加入媒體競爭,同時也開始放大國家電視台的新聞態度與評判。在直播的硬新聞后面即時連線、即時點評,改變以往央視評論僅僅以專題節目、訪談節目呈現的局面。《新聞聯播》在電視新聞短評方面主要是以本台短評、編后語或編者話等形式呈現。

總之,《新聞聯播》語態轉變的每一步都是謹小慎微,作為國家權威和政治秩序象征,其存在的最重要價值在於確立一種權威秩序,維護現存政治體制和傳媒系統的穩定性。“使現存的政治秩序和權力關系合法化” [3]。“其新聞語態的轉變方向和尺度取決於現存政治制度對新聞語態轉變的容忍程度。[7]”現階段《新聞聯播》語態轉變是對公眾對電視新聞語態改革呼聲的積極回應,也是為了挽救其日益下降的影響力,重建在自媒體時代的公信力。但是根本目標不會改變,當今的變化是宣傳方式的變化,即運用新聞來宣傳,其傳播理念與新聞政策的一致性會繼續保持。《新聞聯播》語態轉變是電視新聞改革的一個縮影,中央電視台除《新聞聯播》之外的傳媒資源和地方電視台民生新聞節目是電視新聞改革的試驗田,而《新聞聯播》隻會選擇合適的、穩定的、鞏固的成果加以吸收。電視新聞語態轉變同樣會遵循這樣的規律,“宣教”語態不會完全淡出,遵循傳播規律的“宣教+新聞”語態會成為電視新聞語態的轉變方向。

(作者系:上海大學 文學院) 

 

參考文獻:

[1] 喻盈.《新聞聯播》變臉 除了小清新還有什麼[J].看天下,2011(27).

[2] 陳力丹,焦中棟.向“以新聞為本位”漸進靠攏——論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30年來的漸進變化[J].聲屏世界,2008(11).

[3] 邵培仁,范紅霞.傳播民主真的能夠實現嗎?——媒介象征性權力的轉移與話語民主的幻象[J].現代傳播,2011(3).

[4] 張兵娟.國家的儀式——《新聞聯播》的傳播文化學解讀[J].現代傳播,2010(8).

[5] 王林.郎永淳 歐陽夏丹 新人“聯播”[N].法制晚報,2011-08-09.

[6] 中國網絡電視台:新聞聯播打破常規創新方式 用“畫中畫”直播嫦娥二號發射[EB/OL].http://news.cntv.cn/china/20101001/10210 3.shtml,2010-10-01.

[7] 易前良,王朝紅.從改變語態到意見表達:中國電視新聞變革的三個節點[J].國際新聞界,2010(12).

分享到:
(責編:韓鑫(實習生)、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