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山東聊城大學學生追思邵逸夫。
TVB主席梁乃鵬赴醫院探望。
地鐵上,香港市民關注訃聞。
本報記者站在夜深后空無一人的TVB大樓前。
昨日上午,北京市民政局公布李亞鵬書院中國基金會調查結果,李亞鵬任職違規屬實,被責令限期整改。從李連杰壹基金問題頻出到章子怡涉嫌詐捐,“慈善”二字被蒙上陰影。當嫣然基金千萬資金流失的新聞和全國各地逸夫樓的照片,昨日同時排列在娛樂新聞頭條位置時,時代的質疑其實從沒停止過。
他也曾娛樂至死
“娛樂至死”是這個社會最被詬病的問題,也是邵逸夫逃不開的攻擊。可說,邵逸夫是香港“娛樂至死”文化的始作俑者。風月片、娛樂帝國、“風流而不下流”……
面對質疑,邵逸夫輕描淡寫地說:“我經營邵氏影城,是做生意。所以我寧願專心向大家都喜歡的娛樂著手。如果香港人喜歡藝術,可以去藝術中心。我寧願捐錢給藝術中心,做藝術節。但是拍電影,就是要拍大家都看的片。”
他也曾不擇手段
邵逸夫被質疑經營不擇手段。初到香港,白手起家,最擅長的就是從對手公司挖牆腳。簽長約,快男超女們不過是撿了邵老爺子的后腳。當年為穩住導演李翰祥,他一簽就是八年。
他動不動就翻臉,導演張曾澤被邵逸夫一度奉若上賓,但他拍的《紅胡子》慘敗,邵逸夫遇到他都當沒看見。不久張曾澤《吉祥賭坊》賣相良好,邵逸夫又請他吃飯,極盡熱忱。邵逸夫講過一句話,“我有兩千多員工,我講感情不講死了嘛?”邵逸夫的苛刻甚至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他拒絕給工作人員發饅頭,理由是公司內部食堂賣的饅頭一個隻要一毛錢,結果沒早餐吃的員工而鬧罷工,邵氏損失近萬元。TVB員工的低工資,也是人盡皆知的,時不時鬧下罷工和跳槽,隻算常規新聞。
行業裡,抄不抄也是個問題。眼下歌唱類節目,一個克隆一個,可曾想到當年邵氏早就“先下手為強”。拍《梁祝》擒金馬,靠的就是,邵逸夫搶得快。甚至老爺子出差途中,發現嘉禾新片《啼笑因緣》暫停,他都想得到趕緊打電話要求公司立即搶拍。
他還是那顆逸夫星
盡管有這麼多不完美,盡管邵逸夫不是香港最有錢的人。但他還是被我們記住了,因為一棟棟的逸夫樓。
2002年11月15日,由邵逸夫捐資創立的“邵逸夫獎”在香港正式宣布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類的杰出科學家。“邵逸夫獎”100萬美元的巨額獎金足以媲美被視為國際最高自然科學獎項的“諾貝爾獎”,因而被稱之為“21世紀東方的諾貝爾獎”。邵逸夫說:“我相信人類的偉大在於追求、研究、傳授學問、造福人類。”
1990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1991年,美國舊金山市將每年的9月8日定為“邵逸夫日”。
特蕾莎修女有句名言:“人們經常是不講道理的、沒有邏輯的和以自我為中心的,不管怎樣,你要原諒他們。即使你是友善的,人們可能還是會說你自私和動機不良。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友善。當你功成名就,你會有一些虛假的朋友,和一些真實的敵人。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取得成功……你今天做的善事,人們往往明天就會忘記,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做善事。即使把你最好的東西給了這個世界,也許這些東西永遠都不夠。不管怎樣,把你最好的東西給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