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中國報業》>>2014年·第1期

從“我報道”看公民新聞專業化傳播

黃作敏

2014年01月23日15:07    來源:中國報業    手機看新聞

“想要成為中國國家通訊社的‘公民記者’嗎?拿出手機,下載‘我報道’客戶端,發送圖片、視頻或文字——就這麼簡單。” 2013年6月17日,新華社正式推出“我報道”手機客戶端,鼓勵公民記者從新聞現場報料。有著80多年歷史的中國國家通訊社,為公民新聞提供官方傳播平台,將“草根聲音”融入專業傳播,具有重大意義。

公民新聞是指公民作為新聞事件的目擊者,將所聞、所見、所感,通過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台傳送給大眾,在一定范圍內完成新聞的生產和傳播。

公民新聞源於上世紀90年代的美國,是新聞界為應對“公眾對公共事務日益冷漠、對新聞媒體不信任”現象而產生的一種運作模式,隨著web2.0概念的興起而傳入國內。

2007年的重慶“最牛釘子戶”事件,獨立博客周曙光以“公民記者”的身份高調亮相,公民記者和公民新聞開始成為熱點話題被研究者關注,關於公民記者的討論進入公眾視野。

此后的每次突發新聞事件現場,都有公民記者的身影,並發揮出越來越大的作用,尤其是在重大自然災害發生時,普通市民的視角與播報更能得到網友的認同與追捧。在溫州“7·23”動車事故中,號稱“溫州航拍第一人”的陳斌飛到空中,拍下了動車事故的現場照片,這一民間自發的報道行為震撼了媒體界。

隨著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台的普及,公民新聞迅速走向大眾,當下也被普遍認為進入了“人人皆記者”的時代。

公民新聞專業化運營的探索

公民新聞進入國內以來,一度被視為傳統新聞模式的顛覆者。在新華社“我報道”客戶端上線之前,國內有一批新聞網站在探索公民新聞的欄目化運營和專業化傳播。比較典型的有溫州網的“草根新聞”和南京龍虎網的“我新聞”平台。

溫州網的“草根新聞”發軔於2005年的台風報道。當時web2.0概念剛剛流行,“參與式”架構成為熱點。當年7月17日,台風“海棠”襲擊溫州,在持續72小時的網絡互動直播中,溫州網積極調動全市網友參與台風播報,讓網民播報各自所處位置的最新實況。

這次由公民記者擔綱主體報道的網絡直播,先后有上萬網民參與。直播報道不但在網民中產生了較大影響,也得到了溫州防汛指揮部的肯定。此后,溫州網開設“草根播報”頻道,專門刊發來自於公民記者的各類報道。“草根播報”定位為“以網民視角報道新聞,以草根方式參與社會熱點”,設有“YOU新聞”、“YOU評論”等欄目。溫州網還公開招募網友組建“公民記者團”,通過議程設置和活動組織,開展公民新聞主題報道,取得了不錯的成效。2012年,“草根播報”創新公民新聞現場報道模式,推出以直播為特點的“在場”欄目,組織公民記者參與網絡監督、現場體驗等報道活動。

公民新聞專業化傳播的意義

“公民新聞”是非專業性的“參與式新聞”,強調的是“在場感”,所傳播的內容多為傳播者親歷,相對鮮活,因此廣受歡迎。

但是公民新聞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固有的問題。一是缺乏媒介專業素質的公民記者,在新聞信息生產時不夠深入。雖然有觀點認為,每個人都自發留意身邊事件,將之記錄並報道就能以不同角度還原新聞現場實況,但身為記者,採訪技巧、新聞操守等都是必須擁有的。二是大多數公民記者的觀點、角度和視野都較為單一,也有可能讓個人情緒掩蓋真相。特別是在突發公共輿情事件中,公民記者在已有既定立場的情況下,觀點或會存在偏見和不全面。另外,公民新聞抹黑他人的不實報道也不鮮見,有時甚至還可能演變成維護個人利益的工具。

公民新聞的興起,一方面,給媒體新聞的生產和傳播帶來勃勃生機,正如新華社在報道中所說:原汁原味地展示思想碰撞和意見交鋒,捕捉新聞背后有趣的細節,讓“我”隨時隨地“看中國、知中國、報中國”﹔另一方面,如果對公民新聞不加引導,不納入專業的傳播管理,不進行必要的議程設置,任其自由發展自由繁榮,就有可能破壞正常的媒體傳播生態。

因此,面對公民新聞的快速發展和公民記者參與社會傳播的巨大熱情,建立專門的公民新聞傳播平台,讓公民新聞回歸“公民為實現社會公共利益而做新聞”的理念,具有現實意義。像新華社這樣,鼓勵“公民記者”從新聞現場報料,同時發揮新華社專業採編能力和遍布全球的新聞信息採集傳播網絡,將“草根聲音”融入專業傳播,其意義顯而易見。

公民新聞專業化傳播的成效體現

新聞網站為公民新聞開設專門的頻道,組建公民記者隊伍,乃至研發專門的公民記者客戶端,其成效究竟如何體現?

分析新華社“我報道”客戶端的功能和內容架構,不難發現,其主要亮點是突出用戶參與,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新聞報道的生產者,充分發揮網絡互動傳播的優勢。公民記者播報模式,將激發網民參與新聞報道的熱情,使新華社的報道更具親和力。

公民新聞專業化運營,一是能拉近與傳播對象的距離。“我報道”顛覆了新華社以往固有的報道模式,以群眾視角報道群眾關心的事,使網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有效拉近媒體與受眾之間的距離,為公民新聞帶來強大的民間傳播效果﹔二是能規范化運作,構筑公民記者互動交流的平台。“我報道”客戶端分四個欄目:我來報料、我在現場、我來解讀、我的觀點,整個運作程序合理規范﹔三是“我報道”向所有終端用戶開放點題定制服務,通過這一途徑,將群眾亟待解決的緊急事件和投訴信息實時反饋到新華社,成為調遣新華社駐各地記者的“指揮棒”,有效發揮新聞輿論監督作用。

公民新聞專業化傳播的運營策略

公民新聞運營和傳統新聞欄目運作有何不同呢?結合溫州網“草根播報”欄目多年的運營經驗,可以梳理出公民新聞未來的發展策略。

1. 開設公民新聞頻道。譬如新華社的“我報道”、溫州網的“草根播報”、南京龍虎網的“我新聞”等。頻道化運營公民新聞,既便於加強對公民新聞的審核把關,也有利於媒體品牌建設。

2. 打造“簽約”公民記者群體。有了平台,必須有核心的用戶群體。公民新聞頻道運營的基礎是聚集一批骨干記者隊伍,並對這一群體進行有效管理。當然,適當提高公民記者的門檻、促進公民記者隊伍良性發展也非常重要。

3. 設置議程和組織活動。活動策劃和議程設置是公民新聞頻道運作的“重頭戲”,通過策劃一個選題、組織一場活動,讓公民記者根據媒體的需求去採寫新聞,參與互動。活動可以分為:

節日類:在大的節日來臨時,可以組織公民記者播報各自的度假經歷,也可發布一些路況信息、景點圖片等能引起關注的實時資訊。

事件類:在特殊事件如突發新聞現場、特殊極端天氣中,讓公民記者播報自己身在現場的感受和見聞。這樣的細節通常能為主流媒體的大型選題報道提供翔實的、可讀性極強的細節。

監督類:可以組織公民記者進行“在場”監督,讓公民記者對話新聞當事人,這樣既能滿足公民記者“為實現社會公共利益而做新聞”的理想,也可積極推動相關事件的有效解決。

公民新聞專業化傳播,是新媒體傳播的一種有益嘗試和探索。相信在未來幾年,公民新聞的作用會越來越大,“我報道”“草根播報”類欄目將成為媒體發展的推動力量。

(作者:溫州網新聞中心主任)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