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演員張國立(中)加盟主持人,被視為此次央視春晚的一大亮點。
正如今年央視春晚總導演馮小剛所“自黑”的那樣,馬年春晚毫不意外地成全了廣大觀眾的“吐槽”需求。但是對於操持這台晚會的幕后工作人員來說,想要用一句話來形容自己對春晚的看法,卻並不容易。在馬年春晚誕生的台前幕后,他們經歷的很多事情,都是不為外人所知的。聽聽這些幕后故事,或許人們會對春晚有另一番解讀。
馮氏風格貫穿節目始終
央視首次外聘春晚總導演,是此次馬年春晚最能引發觀眾期待的一個事件。有春晚的幕后人員表示,他們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才有了“再干一年”的動力。此前,不少觀眾都曾希望,著名導演馮小剛能夠給這台辦了30多年的晚會帶來新鮮的變化﹔結果,也正是因為沒有看到太多馮小剛的個人印記,很多人對這台春晚吐槽不少。
其實,此次馬年春晚體現馮小剛個人導演觀念的內容並不少。比如整台晚會的開篇短片《春晚是什麼》,其主題就是馮小剛的創意,短片裡台詞的內容,則是在馮小剛的主導下,經過了導演組的多次討論和完善才確定的。片中葛優、陳道明、李雪健、姚晨、范偉等演員,都是馮小剛親自邀請的,馮導還親自到現場,執導拍攝這部短片。
歌舞節目《紅色娘子軍》《萬泉河水》《英雄贊歌》系列,也是根據馮導的要求定下的。按照央視春晚的創作規律,類似這樣的經典歌舞,一般都會經過重新加工,而目前保留下來的“原汁原味、原封不動”的節目風格,正是馮導本人所要求的。在他看來,隻有這樣才能滿足他那個年齡段的觀眾的青春記憶。至於《英雄贊歌》的演唱者王芳,更是完全按照馮小剛的想法找到的,這個角色不僅和電影《英雄兒女》中的角色同名,而且也扎著兩條麻花辮。
另外,此次在春晚上表演的歌曲《群發的我不回》,堪稱央視春晚團隊為馮導“私人訂制”的作品。據了解,這個作品是由馮小剛提出想法后,由春晚執行團隊找來多位創作者制作的,幾經比稿之后,才最終敲定了郝雲的版本。在選定郝雲所作的詞曲之后,馮導還曾矜持了一把,聲稱“滿意度達到了50%”。
馮導干活不客套很細致
正如外界對於馮小剛執導春晚所產生的好奇心一樣,“看看像馮小剛這樣的導演如何工作”,也是不少央視春晚創作團隊成員的“私心”。據了解,去年7月,馮小剛頭一次進導演組,幾乎沒有任何寒暄或客套,就直奔細節,與大家討論起春節零點的節目設計方案。這種開門見山的工作風格,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馮小剛在工作中的細致態度,也令這些工作伙伴驚訝不已。郝雲的歌曲《群發的我不回》,他曾一個字一個字地“摳”,一首歌“摳”三四個小時的情況很常見。對於主持人的串場台本,馮小剛看完初稿之后,就召集所有主持人和撰稿一起“唱本子”,反復打磨其中的包袱。
不過,馮小剛對於電視晚會來說畢竟算是外行,偶爾也會“拍錯了板”,這時他會向大家道歉,並參考團隊成員提出的意見。比如張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國夢》,起初並不是馮導的第一選擇,后來聽取團隊意見時,大家告訴他這是春晚老人30年后再唱新歌,感情很真摯,於是便又重新被他納入節目單。
春晚幕后總有難言遺憾
今年央視春晚,觀眾評價可謂毀譽參半,但對春晚團隊來說,這其實是他們早已習慣了的輿論環境。
擔任春晚策劃之一的著名作家劉恆就曾說過,觀眾對春晚的記憶其實是有偏差的。在他看來,春晚這些年的制作水平一直在進步,但是觀眾的口味卻變得“越來越重”,特別是網絡技術的普及,能讓大家看到很多最新的表演,這意味著春晚的進步水平要一直追趕觀眾審美的變化。
連續三年擔任春晚總撰稿的於蕾認為,春晚是要為不同觀眾准備的“大拼盤”,這需要創作團隊在技術和內容方面實現平衡,無疑會加大創作難度。“比如春晚的舞台上,既有歌舞又有小品,兩種類型的節目對音響、燈光等技術工種的要求差別很大,這些都是春晚創作中的客觀難度,需要去平衡和克服。”於蕾說。
出於節目編排上的考慮,春晚團隊也不得不放棄一些好創意。最近網上熱傳的張國立和董卿跳舞的片段,原本安排在梁家輝和陳慧琳的歌舞《最好的夜晚》之后,用來引出下一個歌舞節目。這本來是創作團隊很喜歡的一個橋段,但是后來根據節目順序調整的需要,緊隨《最好的夜晚》的節目變成了腹語表演,主持人用跳舞的方式轉場就不太適合,隻得忍痛割愛。
雖然每次央視春晚之后都會被吐槽,但也有些觀眾說的話令這些幕后人員感到暖心。有工作人員說,在為籌備春晚組織的座談會上,他們總會遇到一些大媽噓寒問暖地說,“你們演什麼我們都會看”。正是這些春晚主體觀眾的支持,才讓這些電視人有了進一步做下去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