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整合資源
記者:蘇報集團把數據庫建設作為一個重點工作來做,是基於怎樣的考慮?
劉文洪:在鞏固平面媒體發展根基的同時,快速、全面、有效地切入新媒體領域,搶佔數字化發展高地,已成為報業實現新一輪可持續發展、做大做優做強的根本要務之一。特別是進入“大數據時代”之后,蘇報集團順應時勢,全面規劃新媒體發展戰略,而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便是以報業數字化為契機,深度開發報業內容優勢,將數字報業和互聯網應用有機結合,通過側重點各異的二次利用和開發,實現數字資產“兩個效益”的最大化,依托報業歷史資料數據庫建設報業知識庫。
從2008年開始,蘇報集團啟動建設多功能報業內容數據庫系統。該項目開發報業集團下轄核心三報(《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和《城市商報》),自創刊開始至2008年12月31日的全文歷史資料數據,實現原版報紙數字化和全文信息檢索,建立報紙全文數據庫、原版數據庫、圖片數據庫、廣告數據庫,實現蘇報集團全文資料數據庫的增值服務。數據庫系統涵蓋歷史資料、文章、文獻260多萬篇,全真版面3萬多版,以及圖片120多萬張,容量總計968GB的數據庫已全面投入使用。2013年6月,數據庫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並在實際應用中取得良好效果。
記者:對年輕記者和編輯的培養、培訓以及職業發展的指導,蘇報集團是如何做的?
劉文洪:今天對年輕人的重視就是為明天投資,有了優秀的新一代才有美好的未來。我們每年進20個左右的年輕人,都會集中一周培訓。我也總會給他們上一課,主要目的在於溝通和企業文化的認同。對在職的骨干人員,我們每年分兩批集中培訓,既講授專業知識,也講宏觀經濟以及心理、音樂等個人修養的內容,著眼點在於關注人的全面發展。事在人為,有什麼樣的人,就會干出什麼樣的事。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用人導向,重用有真才實學、吃苦肯干的人,大家不僅服帖,還會自覺地爭做這樣的人。
記者:目前集團旗下哪些單位是完全企業化運營的?薪酬制度也類似企業嗎?
劉文洪:我們在2011年轉企改制,把廣告、印刷、發行以及出版社、雜志社、新聞網等從事業編制中剝離出來,全部實行企業化運作。年初與集團簽訂目標責任制,年底考核,並與薪酬挂鉤。但因為人員身份還是“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所以收入差距不大。
在這方面我比較保守,不敢動作太大,也不想為改革而改革,關鍵是要有實效,並且具有可操作性。
記者:在與報業同行的交流合作中,您覺得蘇報集團在哪些方面還有發展潛力?
劉文洪:各家報社都有自己的發展潛力,特別是同為地市級報社,優勢和劣勢差不多。我們的潛力在於通過內容產品的提升,提高讀者的忠誠度,增強廣告的吸附能力。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廣告依然是報業最大的收入來源和經濟支撐。同時,文化產業也有不小的經濟增長空間,特別是如何智慧地整合資源。另外,如果政策允許,我很想創辦細分讀者市場的刊物,比如女性、美食、理財等鎖定目標人群的精致的讀本,既可以深度閱讀,又給不同愛好的讀者以雅致生活的感覺,這不僅是雜志或許也是報紙以后的發展方向。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