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聞就是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它的基本特點之一就是新聞的真實性,新聞真實性是新聞採訪報道的最高原則,它是新聞採訪報道的生命。如何把握新聞的真實性,最重要的就是在新聞採訪報道中要把握好新聞的客觀性。如今,隨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以人為本理念深入人心,新聞的採訪報道對民生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電視民生新聞採訪成為新聞採訪報道的主流。在電視民生新聞採訪中,最重要的是把握好新聞的客觀性。本文將對新聞採訪的客觀性進行分析,以電視民生新聞採訪為例著重探討如何加強新聞採訪的客觀性。
關鍵詞:電視民生新聞採訪﹔新聞採訪的客觀性﹔客觀性的把握
電視新聞越來越把關注民生作為新聞採訪報道的主體,其特色是貼近生活、貼近民眾,體現出平民化的色彩。作為與人民群眾接觸最為密切的民生新聞採訪,要想真正的貼近生活、貼近民眾,最重要的還是要在新聞採訪報道中把握好新聞的客觀性原則,不偏不倚、公正平衡的報道新聞事實,客觀真實的反映事實的真相。但是,在電視民生新聞的採訪報道中,新聞的客觀性原則容易被忽視,在採訪報道中更多的是體現出一種感情色彩,如何把握新聞的客觀性原則,值得我們進行探討和思考。
一、新聞的客觀性
新聞客觀性是新聞採訪報道中重要的原則之一,其含義就是在新聞採訪報道中,做到採訪的事實必須與客觀實際相符合,做到不偏不倚、公正平衡,具體來說就是在新聞採訪中的五要素要客觀、真實。
二、電視民生新聞採訪中客觀性的缺失表現
(一)新聞採訪記者對自身職責定位的偏離
新聞記者作為新聞的採訪者和報道者,其主要工作就是客觀、真實的採訪新聞、報道新聞。但現實中,新聞記者化身為事情的處理者和調節者,甚至是社會的全職管理者,這樣的現象在現實中並不少見。
比如:每到年終的時候,農民工的工資成為了一大熱點,也成為了電視台採訪、報道的一大重點。以平邑電視台新聞為例,新聞記者遇到拖欠農民工工資的事件就會趕赴現場進行採訪,傾聽農民工的訴說,然后在農民工的帶領下前往廠家說理,最后,在各方的幫助下,終於幫助農民工要回了工資。其實,這種事情還是要依靠政府解決的,新聞記者隻需要把這件事情客觀真實的採訪、報道出來。新聞記者對自身職責定位嚴重偏離,角色不再是單純的採訪者和報道者。
(二)新聞採訪資料缺乏客觀上的真實
電視民生新聞採訪的立足點是關注民生,所採訪的多是基層群眾,理解上和表達上並不會那麼的完整、准確,所講述的事實並不一定就是實際中的客觀事實。事件的發生,有的群眾可能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也有的群眾對此事件的描述可能是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描述。
比如,對城管和小販起糾紛這件事,在當前社會,很多民眾大多都會站在小販的立場上,替小販說話。這是同情心也好,對強權的藐視也好,其實,現場民眾心中的天平已經傾斜。現場的民眾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可能對事件描述可能會出現差異,導致事件的不公平性。
(三)評論的主觀色彩濃厚
電視民生新聞採訪更多的是關注民生,聚焦民生,接觸的大多是社區民眾的家長裡短的事情,新聞記者在進行採訪的過程中,往往更多的是進行指手畫腳的評論,主觀色彩非常濃厚,對事實的描述不夠客觀公正。
(四)新聞採訪語言籠統、含糊,不准確
在新聞採訪報道中,我們經常聽見這樣的詞語,“近日……”、“採取了各種方式……”、“前不久……”這些詞匯比較含糊、籠統,使得新聞的客觀性大打折扣。比如在一期《平邑新聞》中主持人的開頭白:“板橋路金橋商貿城附近的佔道經營現象我們曾多次進行報道,但是記者近日走訪中發現佔道經營的現象依然嚴重……。”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