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八十六屆奧斯卡頒獎典禮3月2日在洛杉磯杜比劇院舉行。 |
核心閱讀
當地時間3月2日傍晚,第八十六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在洛杉磯好萊塢杜比劇院舉行。當天下午,數日陰雨連綿的南加州終於露出一線陽光,讓走在紅地毯上的眾多明星、嘉賓避免了“雨中漫步”的尷尬,也讓典禮的主辦方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簡稱影藝學院)鬆了一口氣。
不過,盡管天公作美,奧斯卡在網絡時代的影響力卻並不像陽光下的小金人那樣光輝燦爛。如何吸引年輕觀眾的目光,延續奧斯卡曾經的輝煌,對影藝學院來說並非易事。
想盡辦法吸引年輕人
美國《國際財經時報》評論說,奧斯卡頒獎典禮的電視觀眾在1998年達到5500萬的頂峰,之后便呈下降趨勢。如今,觀眾日益年輕化,有著更多的娛樂選擇,而影藝學院的成員大多年紀在50歲以上,且白人男性佔壓倒多數,使奧斯卡與最活躍的觀眾越來越遠。
為推高收視率,今年的頒獎典禮特別請來了著名脫口秀喜劇女演員埃倫·德杰納裡斯擔綱主持。
“最近3年來,奧斯卡都在想盡辦法吸引年輕人,但效果一般。” 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影評人斯坦利·羅森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2011年,詹姆斯·弗蘭科和安妮·海瑟薇兩位年輕影星受命聯合主持頒獎,但兩人在舞台上中規中矩,招致許多年輕觀眾吐槽。2012年起,典禮改走幽默、搞笑路線。
“德杰納裡斯主持電視娛樂節目,影藝學院可能看上了她代表的收視率,期待把更多觀眾吸引過來。”羅森說。
除了在典禮風格上大動腦筋,影藝學院在利用新媒體上也是挖空心思。本屆奧斯卡首次取消了向媒體展示晚宴美食、服裝和飾品這一經典環節,而改為通過社交媒體發布。同時,奧斯卡今年首度設立“Instagram環節”,每位獲獎者的照片將在頒獎后立即上傳圖片分享網站Instagram。此外,主辦方近年在審批採訪申請時,也越來越照顧網絡媒體。
恪守美式價值觀標准
盡管奧斯卡千方百計留住年輕人的心,但《悉尼先驅晨報》卻發現:“奧斯卡與年輕人越來越不相關了。”這家媒體指出,“年輕人的目光停留在別的屏幕上:他們更多玩電腦游戲,更少看電視﹔下載電影,而非去電影院。但更重要的是,他們看的不是奧斯卡青睞的電影。”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以細膩把握青少年心理著稱的著名導演約翰·休斯30年前拍攝的影片,迄今還讓很多年輕人看得津津有味。但是,無論休斯導演本人,還是他的《小鬼當家》等眾多作品,從未獲得奧斯卡提名。
休斯並非個例。分析人士指出,有著“美國文化守門員”之稱的奧斯卡,在評獎標准上始終秉承美國主流價值觀,懷舊、英雄主義、美國拯救世界等主題便成了奧斯卡影片的主流。而反映青春的激情與躁動、浪漫與不安、求索與困頓的影片,哪怕藝術成就再高、觀眾贊譽再多,一旦用奧斯卡標准來衡量,也會因代表不了“美國價值”而顯得無足輕重。
在每屆頒獎典禮上,總會出現重溫好萊塢輝煌歲月的環節,今年這一環節選擇了向上映將滿75周年的《綠野仙蹤》致敬。其實,與《綠野仙蹤》同在1939年上映的《亂世佳人》原本更是奧斯卡的寵兒。當年,《亂世佳人》囊括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女主角等8項大獎以及兩項特別獎,而《綠野仙蹤》僅收獲了兩個不起眼的小獎。
“《亂世佳人》與今年的最佳影片《為奴十二年》都與美國黑奴有關,但前者從白人視角切入,讓觀眾感覺黑人甘受奴隸主剝削,而《為奴十二年》則從黑人視角出發,講述了一個自由人淪為奴隸的真實故事。” 羅森對本報記者說,雖然都是奧斯卡最佳影片,但二者像是在唱“對台戲”,這也是奧斯卡今年“隻能”向《綠野仙蹤》致敬的原因。
追求更大國際影響力
近年來,隨著中國、俄羅斯、巴西等新興電影市場日趨成熟,好萊塢影片越來越熱衷添加國際元素,奧斯卡獎也通過邀請各國明星走紅地毯等方式,追求更大的全球影響。
羅森認為,《為奴十二年》的導演是非洲裔英國人,幾位主要角色也由英國演員出演,這部最佳影片顯示出奧斯卡的國際性,但從內容上看,它講述的還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美國故事。
在本屆頒獎典禮上,最吸引眼球的恐怕還是以7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的《地心引力》。這部影片使墨西哥導演阿方索·卡隆成為奧斯卡歷史上首位獲得最佳導演獎的拉美導演。在典禮現場採訪的墨西哥《北方報》資深編輯愛德華多·莫利納對本報記者說,卡隆的成就讓他感到驕傲和自豪,不過“《地心引力》並不是一部墨西哥電影,而是一部實實在在的好萊塢英語電影”。
在通往杜比劇院的紅地毯上,本報記者邂逅了執導《一代宗師》的中國香港導演王家衛和美術指導張叔平、攝影導演菲利普·勒素。《一代宗師》獲得了今年奧斯卡最佳攝影和最佳服裝設計兩項提名,但最終無緣小金人。三人對本報記者表示,能夠來參加此次頒獎典禮感到很高興,獲獎與否都不能說明什麼。曾參加諸多國際電影大獎的王家衛幽默地說,與其他電影獎相比,奧斯卡並沒給他帶來什麼特別感受,只是好像安檢更嚴格些。
(本報洛杉磯3月3日電)
《 人民日報 》( 2014年03月04日 19 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