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報刊廣告市場整體延續了2012年以來的下降趨勢,中國報業正經歷著又一個“寒冬”。廣告收入的減少、發行量的下降、年輕讀者的流失,意味著報業能提供給受眾的服務相當部分已被取代,動態新聞全面“讓位於”新媒體就是典型的例子。而中國報業自身存在多年的“小、散、亂”問題,又在相當程度上加重了報業內部的同行競爭,這在與新媒體的競爭中無異於自廢武功。
面對如此窘境,中國報業尋求自身變革是當務之急,而解決之道就在於做到“更精干、更精致、更精神”。
“更精干”,即對今天的中國報業進行“瘦身”,以解決報業布局“小、散、亂”的問題。傳統媒體部分功能的轉移和受眾流失,勢必導致報業在數量上的減少,這是一種全球性趨勢。就中國報業來說,區域內的報紙數量不是太少而是太多,種類重復、資源重置、功能重疊的現象較為嚴重。同質報紙勢必帶來同行過度競爭,大大增加了報業成本。但今天報業的競爭不應再是同行競爭,而主要是和新媒體的競爭。削減部分同質化報紙、減少同行競爭,優化區域內報業布局和結構,是報業把握大勢、順勢而為的必然選擇。報紙數量的減少和結構的調整,即“瘦身”,並不意味著報業的衰退,反而會使其“更精干”,更能凝聚競爭力。上海報業集團調整報刊布局的經驗,會在全國范圍內起到示范效應。
“更精致”,即報業要精准定位受眾,更新服務模式,打造專業理念。中國報業不會消亡,消亡的只是陳舊的報道方式和運行模式。如何定位受眾,是關系到報業“往哪裡走”的戰略考慮和生死抉擇。今天,報紙的讀者對象不再是所有公眾,新聞市場更加專業化、分眾化。在這樣的市場中與新媒體展開競爭,嚴肅的專業理念、嚴謹的專業規范、高度的專業水准以及深度解讀信息的能力,才是報業無法取代的比較優勢。在信息過剩、思想稀缺的互聯網時代,轉變報業報道的信息模式為解讀模式,以“嚴肅、權威、可信”應對新媒體信息的“短、新、快”,以“深度、深層、深入”應對新媒體的“亂、淺、碎”,進一步加強“深度報道、深入思考、深層解讀”的核心競爭力,報業依舊擁有頑強的生命力和足夠的發展空間。
“更精神”,即不僅指從業者的精神狀態,更是對從業者隊伍建設的期許。一切因素當中,人是最關鍵的因素。在互聯網沖擊下,大批報業精英轉投新媒體是不爭事實﹔報業變革、報紙合並,引起人心不定甚至隊伍渙散也並非言過其實。但公眾對報業有需求,對報紙依然有感情,這是報業最珍貴的資源。面對紛繁復雜的形勢,公眾渴望報業能發揮冷靜判斷、透徹解讀的功能。引導公眾全面認識中國、認識世界是報業的責任,也是其大顯身手的機遇所在。報業及其從業者應堅信報業的責任與未來,“打起精神”,鼓足勇氣,立足現實,呼應時代,制造社會共識,尋求共同底線。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改革沒有完成時,隻有進行時。面對廣播沖擊和電視圍攻,報業之所以生命不息,正因其變革不止,報業所擁有的比較優勢就是在與對手的貼身攻防中練就的。今天,受到新媒體強勁挑戰的報業,依舊具有無法替代的比較優勢,若能繼續發揚光大,做到“更精干、更精致、更精神”,那麼,報業的未來是值得期許的。這是我對2014年及未來報業所寄的希望。
李良榮,復旦大學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原教育部高等學校新聞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2006年-2013年)。
專擅新聞學理論、國際傳播與新媒體研究,致力於當代中國新聞媒體和世界新聞媒體的發展與改革,著有《新聞學概論》、《中國報紙文體發展概要》、《中國傳媒業的戰略轉型》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