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謠言,我們如何最快速度地識別、揭露?這需要提升公眾的輿論素養——讓更多的人認識到輿論發生、傳播的規律,認識到輿論一定程度呈現的非理性,懂得在“真相飢渴”中面對信息海洋保持清醒
馬來西亞航班MH370在途中與地面失去聯系,至今杳無音訊,人們為之祈禱的同時,也在等待這個航班的消息。
時間相對論告訴我們,哪怕是短暫的等待,對於迫不及待希望知道結果的人來說,不亞於“度秒如年”。等待的焦慮讓人的想象力臨時活躍起來:既然現實世界無法提供足夠的信息還原真相,人們就試圖用想象來彌補這種不足,以達到“畫梅止渴”的效果。特別是那些涉及重大災難的事故,政府也不是全知全能的神靈,其所掌握的信息同樣有限,而公眾的信息需求是如此迫不及待,這為網絡傳言的流行提供了一定的空間。
MH370失聯,航空公司信息發布遲緩,乘客家屬焦慮不安。公眾的網絡圍觀和媒體的即時解讀,讓有限的信息在瞬間廣為傳播,但壞處是這些信息往往真真假假,不少信息不斷被修正。信息的反復“變臉”,讓公眾感到茫然。
遇到重大突發事件,真實信息的供給往往相當有限,人們對相關信息的需求相當迫切,甚至呈現出不健康的急躁狀態。在這種環境下,人們對信息的“消費”容易飢不擇食,並樂意在第一時間分享自己獲得的信息。對於媒介素養低的人來說,在傳播這些信息的時候,難免在其中添加自己的想象,以訛傳訛讓信息更加扭曲。比如天涯有個帖子說失聯航班的乘客安然無恙返還。或許其出發點是善意的,但對焦急而脆弱的親屬來說,又是一次無望的傷害。
輿論是公眾聲音的總和,指望輿論完全理性並不現實。縱觀網絡上有關失聯航班的信息,在真相暫時缺席的情況下,除去有限的權威信息,以傳言居多。面對伴隨重大突發事件而生的傳言,我們如何最快速度地識別、揭露謠言?這需要提升公眾的輿論素養——讓更多的人認識到輿論發生、傳播的規律,認識到輿論一定程度呈現的非理性,懂得在“真相飢渴”中面對信息海洋保持清醒。
提升公眾的輿論素養,需要真相、知識和經驗的三位一體。在真相無法及時現身之時,公眾的知識結構和知識水平以及相關的經驗就顯得很關鍵。具備這樣的知識和經驗,傳言中虛假的成分就失去了傳播的空間。就像馬航失聯事件,即便如今真相遠未現身,但輿論的聲音已經基本趨於理性,因為有限的信息在逐漸增加,公眾的知識和經驗可以幫助我們推測和判斷事件的走向,那些離譜的傳言也就失去了市場。
(作者為西南科技大學文學與藝術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4年03月20日 2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