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9部門聯合開展專項行動 深入打擊新聞敲詐和假新聞>>媒體評論

《瞭望》新聞周刊:對虛假失實新聞“零容忍”

2014年04月01日13:25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對虛假失實新聞“零容忍”

中宣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全國“掃黃打非”工作小組辦公室等9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通知,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打擊新聞敲詐和假新聞專項行動。

近幾年來,有關部門多次聯合打擊虛假失實新聞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虛假失實新聞仍然屢禁不絕。早期以“紙餡包子”、“史上最毒后媽”、“金庸去世”、“魯迅作品大撤退”等為代表,而近期有“深圳90后女孩當街給殘疾乞丐喂飯”、“流浪9年回家瞬間變"富翁"”等為典型。

一般來說,社會、文化、娛樂、體育等領域是虛假失實新聞的重災區。近年來,一些新媒體尤其自媒體的新聞娛樂化傾向日益明顯,搏“眼球”的虛假失實新聞呈泛濫之勢,就連政治、經濟這些嚴肅新聞領域內的虛假失實新聞也有增多跡象。

虛假失實新聞不僅影響了廣大民眾的正確判斷,干擾了人們正常的生活秩序,更是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嚴重損害了媒體的公信力和新聞工作者的良好社會形象。

造成虛假失實新聞的原因多種多樣。從記者主觀角度來看,一是缺乏正確的新聞觀,專業素養不夠。二是採訪不細,主觀編造填補。三是道德缺失,真實讓位於利益。四是缺乏必要的社會責任感。五是記者職責讓位於社會關系。本文來源:瞭望觀察網

然而,客觀原因也不容忽視。比如記者過分依賴不可靠的信息源;對信息源缺乏鑒別力;記者知識結構差異造成事實理解的偏差;不能區分採訪對象的刻意表演等等。

從大環境來講,有的大眾媒體為了迎合受眾需求,或將嚴肅新聞包裝成輕鬆娛樂的形式呈現給公眾,或夸大事實,跟風炒作,對新聞的真實性這根弦繃得不夠緊。

最為惡劣的是故意編造假新聞。有極個別人為迎合商業機構的宣傳,故意編造廣告式的虛假失實新聞。有的媒體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和轟動效應,展開惡性競爭,新聞事件怎麼“轟動”怎麼編造,將真實性讓位於利益。

要杜絕虛假失實新聞的產生,除對記者進行專業精神的培養、提高專業素養外,還須強調新聞自律。同時,媒體須建立順暢、完善的採編對接制度。在採訪環節、編輯環節嚴格把關、核實。

此外,對虛假失實新聞要“零容忍”,引入社會監督機制,出現一起嚴肅處理一起,絕不姑息,通過行政管理、刑事追究多管齊下,嚴格實施責任追究制度,以最大限度擠壓虛假失實新聞生存的空間。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