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電視台的新聞節目編排一直以來比較死板,缺乏靈活性。本文認為,在“走轉改”活動中,電視新聞節目的編排也要改一下文風,以突出新聞價值,增強貼近性與可看性。文章通過“電視新聞節目編排要突破僵化模式”、“直播狀態下新聞編排要服從於時效”、“編排方式靈活能促使傳播效果更佳”三個層面的分析,對電視新聞如何改進編排的重要性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城市台﹔電視新聞編排﹔改文風
長期以來,我國各級電視台的新聞節目編排已形成了一個固有模式,特別是部分城市電視台的時政新聞節目編排更是缺乏靈活性,平時就是以領導職位高低排排座次。在“走轉改”活動中,城市電視台的新聞節目編排也要改一下文風,以突出新聞價值,增強貼近性與可看性。
一、電視新聞節目編排要突破僵化模式
長期以來,城市電視台的新聞節目特別是時政新聞節目的編排始終採取一種僵化的模式,一般分為三個板塊,即領導活動和會議、主題報道或小專欄、文化科技衛生體育新聞與社會新聞。在全媒體時代,這種電視新聞節目編排模式的局限性已日漸顯現。電視新聞的傳播效果如何,是否適合受眾心理,編排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現在的電視觀眾,對電視新聞的接受心理已發生很大變化。流於形式的報道,落入俗套的編排,他們已不再會有什麼興趣。隻有採取及時性、交融性、隨意性、互動性的編排,才能滿足觀眾對信息的需求、對時效的需求、對真實的需求。
要變被動編排為主動編排,杜絕有什麼稿就編什麼稿的現象,不斷強化編輯的組稿功能,突出編輯在電視新聞節目中的策劃、組織和實施作用。改革電視新聞編排的僵化模式,目的是為了實現電視新聞的有效傳播。當時政報道更務實、經濟報道更貼近、民生新聞更鮮活、社會新聞更好看、整檔新聞節目的編排更科學時,城市台電視新聞節目的收視率就會更高。近段時間以來,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改變了以前的編排慣例,領導活動與會議的時段、時長等已在很大程度上讓位於民生新聞和社會新聞,並且根據某條報道的新聞價值來決定是否上提要。按照以前的編排套路,負面新聞一般都是放在新聞節目的最后部分,但“2013年1月10日晚,《新聞聯播》將央視記者在長沙採訪遭到圍毆的新聞在開頭的提要部分中播出,1月12日《新聞聯播》將北京等地的霧霾天氣作為頭條播出,還配發評論和新聞背景,形成將近10分鐘的特稿板塊。以往輕描淡寫的負面新聞能夠作為《新聞聯播》的頭條播出,並且進行深度報道和評論,這些引人注目的調整不僅僅是形式上的改觀,更充分體現了傳播理念的深層次變化。[1]”城市電視台的時政新聞節目要想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僵化的編排模式必須打破,並從實際出發對編輯進行大膽的改革創新。
有論者認為:“廣播電視的媒介價值是多維度構成的。如果隻強調某一個維度,媒介的價值實現就會由理想的立體化而逐漸單一化、平面化,由此必然會引發受眾的心理排斥、逆反和受眾的流失,傳播的有效性也會因此而大打折扣。[2]”當前,城市電視台的時政新聞節目編排,要不斷根據觀眾收視心理的變化去作調整。電視新聞節目的編排,實際上就是編輯對新聞信息內容的篩選和整理,以期限取得最佳的傳播效果。因此,編輯在編排時要充分考慮觀眾對這些信息的接受程度如何,他們會對哪條新聞最關心,哪條新聞應該放在前面。隻有在編排上也“三貼近”,才能吸引住更多的觀眾長期收看你的新聞節目。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