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電視經濟報道要想有特色,顯得越來越困難。筆者認為,隻有以突出地域特色、增加“三農”題材、關注典型人物為著力點,縣級台的電視經濟報道才能彰顯自己的個性,做得有影響力、有吸引力,並能進一步拉近與當地觀眾之間的距離。
關鍵詞:縣級台﹔電視經濟新聞﹔報道著力點
一般來說,電視經濟報道在受眾中的普遍印象是枯燥、專業化、復雜,沒有民生新聞、社會新聞和娛樂新聞那樣能吸引人。就縣級台而言,電視經濟報道在大容量、大投入、大手筆方面,要與省級台和城市台開展競爭,優勢更難以體現。筆者認為,縣級台的電視經濟報道要找准自己的著力點,隻有從本地實際出發,抓住區域經濟特點,對當地的經濟現象和經濟發展典型進行深入透徹的了解,用辯証的態度、嶄新的視角分析經濟現象,突出經濟報道的地域特色和個性,那麼才能在差異化競爭中獲得更多的觀眾。
一、突出地域特色
在收視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縣級台的電視經濟報道要吸引更多的觀眾,難度是很大的。隻有立足本土、扎根地方、突出地域特色去搞經濟報道,才能把目標受眾吸引住。經濟報道最主要的是地域特色,記者分析經濟問題的出發點和立足點乃至報道的取材,首先必須在內容和形式中體現出地域特點。
輕紡產業是紹興市柯橋區(原紹興縣)的主導產業,中國輕紡城的繁榮與發展,帶動了當地輕紡產業的快速發展。到目前為止,“紹興縣(現為紹興市柯橋區)已擁有各類商品交易市場91個,2012年的成交額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達1021.55億元,同比增長9.8%,其中中國輕紡城成交額和錢清輕紡原料市場成交額分別為557.04億元和415.29億元,同比增長14.1%和3.6%。[1]”縣級台的電視經濟報道要在盡可能掌握和佔有區縣經濟大量生動實踐材料的基礎上,胸懷全局,在看問題的角度和深度上高出一籌。
電視經濟報道,不僅要報道當地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決策,而且還要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報道好當地發生的重要經濟事件。在2013年中國輕紡城“秋季紡博會”期間,紹興市柯橋區台的電視記者採拍了一組由3條單片組成的系列報道《紡博會之變》。在第一篇《從請“嘉賓”到請“客商》”中,記者對已舉辦了13年的紡博會在2013年卻首次不搞開幕式的現象進行了深入採訪,發現展會的效果並沒有因此而打折,因為組委會把更多的精力財力投入到提升專業採購商的數量和質量上來。據統計,在4天的展會時間裡,來自國內外30929名專業觀眾赴展會現場進行採購,成交額達63.38億元,比上一屆增長9%。第二篇《從“招商”到“選商”》,說的是從“招商”到“選商”盡管隻有一字之差,但彰顯的卻是一個展會的品質和底氣。歷經十余年發展,紡博會“國際化、專業化、特色化、時尚化”的趨勢和紡織“風向標”的作用日益顯著。本屆紡博會,共有643家企業訂購展位1423個,其中特裝企業93家,吳江華聯、張家港沙洲、徐州榮盛達等省外品牌企業和30多家境外企業前來參展,展會規模和參展企業檔次為歷屆紡博會之最。展商品質的提升也使得採購數量增加,採購數量的增加又反作用於“招商選商”工作的加速推進。在第三篇《從“制”造到“智”造》中,記者抓住了這次紡博會上從面料到機械、從軟件到硬件,紡織產業已由“制造”轉向“智造”的亮點。傳統紡織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近年來,受原材料、勞動力成本上漲等因素“倒逼”,紡織產業向“智造”轉型的步伐正在加速,這種轉變在本屆紡博會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經濟新聞往往比較抽象,其新聞的價值要素不像社會、文體、時政等新聞類別那樣體現在及時、重大、顯著、趣味等方面,而更多的是體現在影響力上。[2]”縣級台的電視經濟類新聞報道要讓當地觀眾感興趣,除了題材要以本區域為主,還要突出內容的本土化,增強實用性、貼近性、服務性與可看性,通過對當地日常經濟活動的報道和對本區域企業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給予關注,向觀眾提供指導性強的政策信息和致富信息。同時,做好本地經濟現象與外部經濟熱點事件相聯系的深度文章,以不斷增強縣級台電視經濟報道的吸引力。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