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范時代”,是南方報業集團化改革的初始階段,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探索階段,也是廣東報業開始規模化競爭的階段。核心人物李孟昱和范以錦,合作共事三十年,互相信任和配合,領導了這場大變革,並培育了多個媒體品牌,奠定了南方日報報業集團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筆者通過第一手訪談資料,梳理出“李范時代”的主要脈絡、歷史細節與意義。
【關鍵詞】南方報業集團化李孟昱范以錦
一、 概念的提出
作為全國省級黨委機關報中的首家報業集團——南方日報報業集團 ,成立於1998年5月18日。集團的第一任當家人,是李孟昱。他的團隊中,最重要的副手,則是總編輯范以錦。集團的成立,標志著廣東報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考察這一階段的新聞史,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1995年8月30日,南方日報領導體制作重大改革,將總編輯領導下的編委負責制,改為社長領導下的總編輯總經理負責制。劉陶任社長,范以錦任總編輯,李孟昱任副社長。一年后,劉退休,李孟昱接任社長,由此開啟南方報業以李為主、以范為輔的“李范時代”。到2001年12月,李孟昱退休,范以錦接任社長,楊興鋒任總編輯,平滑過渡到“范楊時代”,共計五年半的時間。
“李范時代”,是南方報業集團化改革的初始階段,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探索階段,也是廣州城中三家報業集團相繼成立的階段。廣東報業一掃過去“散兵游勇”式的競爭模式,紛紛以主報為旗艦,率領各個子報佔據一個個戰略制高點,掀開了廣東報業競爭新的一頁。 林如鵬教授的“旗艦論”,與李孟昱提出的執政思路大有關聯。在這一時期,國內的報業經營者也經歷了一番“腦力激蕩”:黨報轉型、都市報崛起、報人的產業鏈思維、品牌思維、融合發展思維……逐步形成。
表面看來,“在李孟昱主政時代,南方報業穩健成長,也無太多風波 。”實際上,波譎雲詭,冷暖自知。從總編負責制到“三駕馬車”(社長李孟昱、總編輯范以錦、總經理鐘廣明)的領導體制變革﹔從報社到集團的千頭萬緒﹔自辦發行的渠道摸索﹔“隻做不說”的試行股份制……報業改革在摸著石頭過河。南方報業如何成為“報業結構最合理,讀者覆蓋最全面,綜合運營能力最強” 的行業樣本?決策層的互動如何?危機和隱患如何排除?這些對13年后的今天,中國紙媒的轉型升級有何借鑒?
二、 時代背景
“李范時代”的傳媒環境,可以從三個維度來分析:輿情、市場和技術:
1、輿情
1996-2001年間,香港澳門回歸祖國、鄧小平逝世、三峽截流成功、朱?基擔任總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大事不斷發生,為新聞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素材。然而,2000年9月7日,創辦了40多年的香港《天天日報》停刊,這是繼《華僑日報》、《星島晚報》、《工商晚報》和《工商日報》后又一家因經營不善而停刊的傳媒。身處改革開放前沿的南方報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李孟昱在任上曾撰文指出:“可以預見,入世之后的中國新聞領域,必然會出現滲透和反滲透、控制和反控制的激烈斗爭。這場斗爭,既是意識形態的角逐,也是經濟實力的較量。要在這場斗爭中掌握主動,就必須充分利用入世頭幾年的保護期,抓住機遇壯大自己,增強競爭實力,以迎接各種挑戰。 ”
2、市場
1990年代的廣東報業市場,由《廣州日報》和《羊城晚報》唱主角。雙方在爭奪綜合類日報的讀者、廣告和發行網絡上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南方日報系除了《南方周末》繼續攀升以外,其他報刊都沒有更好的表現,甚至一度被擠出中國報業十強,在廣東報業市場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面臨著雙重擠壓。
1996年是廣東報業發展的一個轉折點。1月16日,《廣州日報》頭版頭條宣布:經中共中央宣傳部同意,國家新聞出版署正式批准《廣州日報》組件中國第一家報業集團。從1996年到1998年,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廣告營業額從5.1億元增長到7億元,試點成效明顯。1998年5月18日,南方日報報業集團、羊城晚報報業集團正式挂牌成立。廣東報業進入戰略性集團化競爭階段,掀起新一輪擴版浪潮。這一時期,既有同質化競爭,又有差異化競爭。1997年《南方都市報》由周報改為日報,從開始時排行老三,一路殺出重圍,站穩廣州,搶灘深圳,過程不可謂不艱難。
3、技術
1997年,南方日報以香港回歸報道為契機,通過衛星天天傳彩版,全省各代印點印刷的報紙跟廣州本地的一樣,也天天出彩報,這在全國是第一家。網絡媒體的誕生,對傳統紙質媒體提出了嚴峻挑戰。網站的海量信息、實時更新、音視頻多媒體傳播等優勢,都是報紙無法企及的。為進軍信息產業,南方日報社於1997年成立新聞信息中心,《南方日報》及系列報的電子版1998年1月1日進入因特網,並逐漸開發了搜索功能、郵件功能和多個數據庫。1999年《廣州日報》的大洋網成立﹔2000年《羊城晚報》的金羊網成立。2001年底南方新聞網開通。報業競爭的態勢延燒到互聯網領域。“因特網以及信息高速公路是新聞媒體爭奪的焦點,能否適應未來信息革命的挑戰,對新聞媒體來說是一件生死存亡的大事。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