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休刊大潮開啟 紙媒時代走向衰落?

報紙雖死,但內容不死--一名上海《新聞晚報》記者的“再就業”

羅爭光

2014年05月05日17:02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新華網北京1月23日電(記者羅爭光)2014年1月20日晚上,原上海新聞晚報社的員工最后一次聚餐。在微信朋友圈裡,有人這樣描述這場聚會:“叫什麼來著?好吧,‘年夜飯’。”

   張龍(化名)感嘆,其實就是“散伙飯”,送戰友,踏征程。“多數人還是留在了上海報業圈,只是撒開了,說是禍福相倚,算嗎?”

   時間回到大約一個月之前。

   2013年12月23日下午,一些企業發放誘人年終獎的消息開始散布網絡,各路商家也正在賣力地迎戰聖誕節和元旦。上海閔行區的一棟大樓裡,張龍所在的單位正在召開全體員工大會。與以往不同,這次年底的大會人員格外齊整,氣氛卻幾近凝固。

   張龍的老東家,是上海新聞晚報社。

   這個會議上,新近成立的上海報業集團高層宣布,《新聞晚報》將於2014年1月1日起休刊。

  1999年1月1日,《新聞晚報》正式與讀者見面。那個時候,張龍還是一名初二的學生。那個時候,可能誰也不會想到這份報紙的壽命,僅僅15年。

   “根本沒有心理准備,沒有從容尋找崗位的時間!”張龍嘆息,“其實傳言在(2013年)9月底就有了,有同事向單位咨詢過,到底是否要休刊,但一直被告知沒有這回事,安心工作。結果這一天突然宣布,大家都措手不及。”

   這一天,是星期一,張龍記得清清楚楚,離報紙休刊僅剩9天。

   “集團老總過來,宣布了休刊決定。第二天,安置方案也出來了。主要的安置選擇是兩種,一是集團內部各單位競聘上崗,二是直接以買斷方式離職。”他說。

   要在短短幾天的時間內實現“再就業”,張龍來不及多想。他對自己記者的身份依然珍惜,因而希望繼續留在平面媒體從事新聞採編工作,於是趕緊關注集團內部競聘崗位。“時間緊,來不及挑選,更來不及留個職業空窗期去尋找外面的崗位。”

   內部競聘上崗有筆試,也有面試,而且每個人最多隻能報兩個崗位。好在從業幾年來表現不錯,張龍獲得了上海報業集團內好幾家單位的青睞。一陣短暫的糾結后,他通過了新單位的考核,完成了“再就業”。

   也有不少麻煩比較大的人。張龍介紹,報社內有的是從創刊起就在這裡工作、已經干了15年的老員工﹔有的是夫妻都在報社工作的雙職工,他們在“被就業”后面臨很多實際困難,“到了新單位,都要重新競聘上崗,從零開始。”

   張龍一個平日關系較好的同事,工作期間缺乏突出的表現機會,結果兩次內部競聘都沒有競聘上,最后隻能“殘酷地接受買斷”。他介紹,這個買斷的補償方案,也挺讓人心寒,“一方面是根據合同法的規定進行補償,另一方面就是所謂的‘鼓勵金政策',也就是越早選擇買斷鼓勵金就越多——跟拆遷補償‘早簽合同多得利’差不多。”

   突然休刊時,新聞晚報社有160多名員工,如今已各奔東西。張龍說,原報社領導在幾天前的內部聚會中介紹,目前已經有87%的人或在集團內部競聘上崗,或另謀職業,仍有13%的人待業中。

   另一個內部會議則傳出上海報業集團高層的信息:約100名原新聞晚報社員工在集團內部競聘上崗,今后如果再有類似休刊,不會再有那麼多人依靠內部消化。

   張龍注意到,不僅僅在單位內部,整個社會對於《新聞晚報》休刊也有大量討論。“大家都感到了深深的危機感,有一種兔死狐悲的感覺。而在我們報社內部,大家其實還不認可我們是被市場淘汰的,而是發展的總體戰略所致。”

   但張龍也看到了傳統紙質媒體的頹勢。“現在新媒體發展如此迅猛,紙媒這種傳播方式肯定是要走向衰敗的,”他說,“不過報紙雖死,內容不死。總的來說,我覺得內容為王現在還不會變,好的內容還是受歡迎的。關鍵在於如何把好的內容賣出去,這是營銷和傳播的技巧。”

   張龍堅信,傳統媒體強大的內容生產團隊,這是新媒體無法取代的,關鍵是傳統媒體在傳播方式和平台搭建上做得不好,為新媒體做了嫁衣。“紙媒更多地借助平台和互聯網,利用免費的信息服務,通過影響力來從其他方面獲得利潤,這種模式應該是完全可行的,不必依賴網站和其他新媒體平台。目前的問題是,傳統媒體的這群人還不善於做這個,所以正遭受著‘轉型的痛苦’。”

分享到:
(責編:張玉瑤(實習生)、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