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5期

小議手機新媒體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梅麗華

2014年05月19日13:07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現如今人們手機常常不離身,跟手機在一起的時間可能比跟至親在一起的時間多多了,以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的使用已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包括人際關系。

關鍵詞:手機﹔新媒體﹔人際關系

隨著手機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人們對手機的使用空前的頻繁。2012年10月一條新聞引起網民熱議:張先生與弟弟妹妹相約去爺爺家吃晚飯,老人多次想和孫子孫女說說話,但面前的孩子們卻個個抱著手機玩,老人受到冷落,說了一句:“你們就和手機過吧”一怒之下摔了盤子離席。 —的確,時下人們跟手機在一起的時間可能比跟至親在一起的時間多多了,手機常常是不離身,人們使用以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的習慣已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包括對人際關系的影響。本文試從人際關系的角度探討手機新媒體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一、手機新媒體使用現狀

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1]。手機不僅僅是一種通訊工具,移動通信與互聯網技術的快速融合,推動手機快速成為新媒體,隨著通訊技術、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普及,手機就是具有通訊功能的迷你型電腦,手機媒體是網絡媒體的延伸。手機在相繼實現了短信彩信第一媒體、廣播功能第二媒體、手機電視第三媒體、互聯網功能第四媒體的基礎上,已開始通過手機報、手機博客、手機播客、手機視頻、手機網站等形式展開了大范圍的商用。據2012年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最新通信業運行報告顯示,全國移動電話用戶突破10億戶(AFP指出,這個數字不等於實際持有人數,因為有的人持有多部手機)。另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國網民達到5.38億,其中手機網民達到3.88億,佔整體網民比例升至72.2%,手機首次超越台式電腦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與此同時,使用手機收看視頻的用戶已經超過1億人,微博手機用戶數量增至1.70億[2]。

二、手機新媒體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手機新媒體對人際關系的影響是在參照人們習慣性、傳統性人際關系的基礎上,就手機作為新媒體的介入而對人際關系產生的一些變化。人際關系可以在人際交往中得到表現,人際交往又具體表現為跟誰交往、交往的情感程度、交往的關系走向以及在交往中表現出來的人際個性等,這裡我們不妨試著概括為人際圈、人際感、人際流、人際性這幾個方面——個人人際交往的范圍、圈層﹔人際交往的情感生成與情感深度﹔人際關系走向與維護﹔人際關系的性格與心理塑造。

(一)人際圈

從人際圈層的變化來說,手機新媒體影響下的現代人際圈更豐富、更多樣,同時對傳統人際圈也趨於淡化。手機短信、彩信、飛信、微信、手機QQ、手機MSN、手機郵件等通訊與交流工具的使用,大大突破了直接拜訪、寫信、撥打電話的傳統人際交往方式建立的限於地緣、血緣、業緣關系的現實人際圈,而過去隻需集中專注的幾個傳統人際圈被更多更廣的人際圈分散了專注力,傳統人際圈隨之趨淡。人際圈的傳統圈層與現代圈層,從僅限於現實人際圈到現實人際圈加虛擬人際圈,從僅限於地緣、血緣、業緣的人際圈到地緣、血緣、業緣只是其中一部分的更多更廣泛的人際圈,從限於建立和維系家庭和工作關系到在此基礎上的生活多元化拓展、人際關系更加多樣化。

從人際交往的范圍來說,手機新媒體影響下,人際交往范圍拓寬。從傳統的現實人際圈拓展到以互聯網為平台的虛擬人際圈與現實人際圈並舉,人際交往范圍也隨之擴大,從傳統人際圈層到新興人際交往圈,從虛擬世界到現實社會,現代社會個體有更多的機會認識更多的人,在更廣的人際范圍內選擇與人交往,這在傳統人際交往時代是不可想象的。

(二)人際感

手機新媒體的即時傳播與延時傳播、從人—人面對面到人—機—人傳播等特點影響現代人際交往中的情感認知與情感生成、情感溫度及情感深度。從人傳播中傳播主題能夠及時形成傳播回饋來看,人際傳播可以分為即時傳播和延時傳播。即時傳播主體之間共處一個信息傳播系統之中,這一情景為雙方的交流提供了大量背景基礎,延時傳播交流雙方不能共享同一情景,這就使得交流變成了割裂的單向交流,增加了交流中意見認同的難度[3]。手機新媒體時代人們越來越多使用人—機—人這一間接交往模式,使得傳統交往方式中在聲音語言、書寫語言、體態語言中通過諸如音調、速度、音量、節奏、用詞的粗俗與禮貌、字體的粗細大小筆畫形態、體姿、表情、眼神、服裝發型等傳遞出交往對象的個性、素養等自我表達的媒體因素不能充分展現。借助於文字的人際傳播可以克服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但文字的高度抽象性無法傳播更多的情景﹔聲音技術可克服時間和空間的約束,但只是將聲音這一因素拓展到了時空之外﹔影像技術可以最大程度地克服人際交流中的時空制約,但也隻能是通過片面加強某一方面的信息傳遞的清晰度,而無法達到如同面對面交流一樣的人際傳播效果[3],這些注定了借助於媒介進行的人際傳播無法解決完整的客觀傳播情景如何通過媒介實現完整的傳遞。

手機新媒體在人際感的影響有其積極的表現。一方面,在人際交往雙方發生暫時無法調和的巨大矛盾沖突時,間接交往模式的延時傳播性可以避免一些即時的沖動沖突,減少交往雙方情感的破壞與傷害,人際關系得到一些有效緩沖﹔另一方面,手機新媒體的間接交往模式緩解了一些受“面子”或不善於直面情感表達的傳統交往模式影響,不能實現真情實感的直接交流的情況下,提供了一個更容易表達的可能,一定程度上利於交往雙方的表達更充分。

手機新媒體對人際感影響不利的表現:第一,間接交往模式中交流背景基礎與多種自我表達媒體因素的缺位會增加了一些理解難度,甚而造成交往雙方理解誤差或理解錯位,造成交流障礙而引發誤會,造成情感認知上的消極影響﹔第二,虛擬世界的信任危機讓人際交往中對交往對象的真實性產生不確定,及間接交往模式少了交往雙方間直面的沖擊力度,客觀上阻礙了人際關系的深度發展,“虛擬世界間接交流模式,限制了交流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無法觸及問題的深層和實質,所有的交流最終都變得膚淺化。人們得到的只是交際本身。而不是交流的實質[4]”。第三,人—機—人的間接交往模式相比人—人的直接交往模式,缺少了直面的親切感與真實感,一定程度上減弱了人際交往的情感溫度。

(三)人際流

手機新媒體對人際關系發展的流向與人際關系的維護亦有顯著的影響。首先,手機媒體的便利性提供了人際交往的充分可能,超越了傳統人際交往時代。手機新媒體個體私有通訊工具的持有普及讓人際交往變得非常便利,特別是通過微信、QQ群、朋友圈等工具幾乎可以讓你認識的圈層人員聚齊,手機新媒體時代隻要你想找一個人幾乎就能找到﹔其次,人際交往從過去的限於現實世界漸趨於虛擬世界為主、現實世界為輔。現代社會人們更多的、也更熱衷於使用手機、QQ、微信等人—機—人形式的人際交往方式,有時同處一室或相隔不遠的距離也習慣使用電話或如QQ等類聊天工具,甚至見面可能只是出於非見面不可的情況下的無奈選擇。最后,虛擬世界帶來的信任危機以及諸如短信雞肋化現象,影響人際關系的持續性。在常州高校一次關於大學生網絡生活的調查顯示,42%的大學生並不認為網上撒謊是不道德的[5],虛擬世界使人忽略自身行為的后果,降低交往中的責任感,包括屢禁不止的短信詐騙在內的各種虛擬世界人際交往引發信任危機,擾人不斷的廣告短信、狂轟濫炸的垃圾短信、千篇一律的節日短信令人反感,連環信息的出現和循環發送不但抹殺了短信祝福的作用,反而導致了人際關系的惡化,這些因素也阻礙了人際關系的持續性維護和發展。因而手機新媒體時代,人們有機會認識的人多、忘記的也多,交往中感情來得快、去得也快,很難集中、專注地與人進行深入、持久的交往並保持歷久彌新的良好人際關系。

(四)人際性

手機新媒體對人際關系的性格與心理塑造的影響主要反映在對人際關系的性格、心理及生活習慣的影響。對人際關系的性格影響上來說,性格趨向冷漠,現實人際交往能力減弱,產生新的“容器人”概念。從痴迷於網絡的學生來看,他們往往容易變得冷漠、無情和自私,既不關心集體,也不關心他人[6],手機新媒體時代的快餐文化也使人缺乏耐心。所謂“容器人”,虛擬網絡中,缺乏親身與人的接觸、與自然接觸的交流,有可能使人面對龐大而神秘的機器而無法滿足其真實的對話欲望時,那麼久將進一步加劇現代人的孤立心理,所謂的“容器人”便是在這樣一種情感需求缺失下的產物[7]。

從人際關系的心理影響上來說,缺乏信任感與安全感、產生人格分裂病態,出現手機成癮或手機綜合征,引發心理問題或形成心理障礙。網絡和手機人際傳播不確定因素的存在,給了欺騙性生存的空間,導致人際交往中充斥著懷疑,並引發了信任危機[7],缺乏信任也就缺少了一種人際關系的安全感。虛擬網絡世界中的多種身份演繹,導致人們在回歸現實社會時無法適應,造成了對自我認知的模糊與困惑,甚至產生了人格分裂的病態[7]。手機成癮或手機綜合征表現為對手機的焦慮和依賴,在人際關系中顯現對沒有生命的物體的依賴,而忽視了對有生命有感情的人的依賴。

從人際關系的生活習慣影響上來說,隨時隨地玩手機忽略眼前人,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新的“宅”一族。如前面所提那個故事,隨著手機新媒體成為人們生活重要的一部分,即使大家聚在一起面對面的也各忙各地,發微信、玩游戲、刷微博,不亦樂乎,能靜下心來談談心聊聊天的時間越來越少。也由於手機新媒體等技術的發達,通過互聯網人們幾乎不需要出門就能辦完許多事,購物、繳費、開會、傳送文件等等,“宅男”“宅女”宅一族出現,大家都不太需要出門,宅在家裡,更減少了現實世界人際交往的機會,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

(作者簡介:梅麗華,女,重慶市中藥研究院研究人員,碩士,主要從事文化發展與傳播研究。)

參考文獻:

石磊.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

魏景霞.從媒介史角度看微博對人際關系的影響[J].新聞界,2012(17).

劉英姿.手機短信的文化解讀[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4(4).

朱玉婷,唐小淋,張哲.大學生手機網絡生活產生的問題與分析—以常州高校為例[J].科學與財富,2012(2).

王宸.淺談手機社交網絡(MSNS)與大學生人際關系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1(36).

周俊.探析新型人際傳播方式下的人際關系[J].今傳媒,2010(5).

 

 

分享到:
(責編:張玉瑤(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