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4年4月上

當談論兩會的時候,我們在談什麼

張燦燦

2014年05月29日13:31    來源:青年記者    手機看新聞

鐵打的話題,流水的兩會。連續觀察幾年兩會,你會發現,雖然報道量、信息量一年比一年增多,但時事議題的浮動范圍不超過十個,而且是隨處可見的物價、房價、醫療衛生、教育問題等等。而圍繞兩會的花邊新聞更加穩定,起碼代表委員的雷人雷語和兩會最美女記者這兩個話題逢會必有、經久不衰。

兩會是什麼?是國家最重要的政治生活,是最嚴肅議題的集中討論。許多事關國計民生的計劃、決定在這些天做出。用新聞術語表達,兩會就是“出硬新聞的富礦”。

所以,我們可以理解新聞媒體的熱情。今年三千多個記者參與兩會報道,比全國人大代表的總數還多。有沒有一家媒體可以放棄兩會中熱乎乎、香噴噴的新聞?基本沒有。

所以我們也能理解新聞大戰的激烈。三千記者雲集,既來之,則戰之。堵部長,攔代表,截委員,搶提問,“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舞台已經擺好,隻待唱戲之人。

我們可以看到,每次全體會議開始前,人民大會堂前總會有一陣熱鬧的風景,持續時間約一小時,恰好是代表從駐地坐車到達,然后逐步走進會場的時間。等待多時的記者迎著人群趕上去,拿出錄音筆、相機、攝像機甚至手機,圍住一個代表努力拋出准備好的問題。

這時候,最容易出現的情況是,用力將錄音筆遞到代表嘴邊的記者,冷不丁回頭悄聲問同行:“你知道這個代表是干嘛的嗎?”三千代表迎面來,碰上熟悉人頭和履歷的,全憑運氣。所以隻有相信,大家追逐的,就是熱門的知名人物,不管認識不認識,湊上去准沒錯。

啼笑皆非。正如微博上流傳的一個老記者的吐槽:“大批剛踏出校門不久的年輕記者,學生腔十足,很努力、很生硬地攔委員擋代表,問大同小異的八股問題,寫出大同小異的八股稿件。”

這是殘酷的事實。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公眾期待的各種重大議題,寫出來的全是一個內容、一個聲音,為什麼在一個按理說應該出硬新聞的盛會,卻沒有多少值得精讀的硬新聞,閱讀率高的卻是“低營養”的花邊新聞。

獨家新聞將會越來越稀缺,在兩會上尤為突出。這種說法已經成為很多上會記者的共識。一樣的場景,一樣的人,說著同樣的話,表著同樣的態,獨家從哪兒突圍?匆匆來去的代表,匆匆完成的採訪,匆匆寫就的稿件,深度從何保証?

完全依賴現場新聞,在這個時間得到的隻能是失敗。太看重一場會議釋放的即時能量,卻忘記新聞中的事實部分是一個集聚效應,是一個累積結果。圍堵代表,即使得到回應,想做深度新聞,這一家之言還差得遠。

作為跑兩會的新手,我也許很難不被歸類為努力生硬攔人提問的年輕記者。事實上,我也親身感受到,獨家、深度報道距離兩會現場有多遠。接受你的採訪,不代表你就有跟代表委員平等對話的能力。

對,不是權利,而是能力。上會記者都有採訪權,代表委員可以酌情考慮說不說、說什麼、說多少。隻要記者技巧得當,總能得到回應,總體來說這項權利還算有保証。

可是,當記者面對位高權重的領導,面對行業頂尖的人才,面對有不凡經歷的基層群眾,如果沒有提出足夠有分量、夠專業、角度好的問題,也許得到的只是一句正確的空話而已。甚至,你僅僅出於套近乎的目的,吹捧代表或其所在省份取得的成績,那麼,你從一開口就輸掉了,輸掉了姿態,輸掉了氣場,輸掉了作為記者最該具備的素質——與任何人平等對話。

這也是一種惡性循環,沒有與代表委員建立平等流暢的交流關系,自然沒法從採訪對象嘴裡拿到實料,繼而寫不出有力度的報道,達不到廣泛的社會影響。長此以往,記者“無冕之王”的帽子恐怕戴不牢,再無資格和優秀的採訪對象平起平坐。有挖掘、監督和反駁的能力,才能有深度採訪的資質。

兩會不是記者靈光一現就可以解決的報道題材,背后隱藏的是新聞業的發展狀態。兩會並非熱點新聞的終結者,相反,它更是一個起點、一個新聞由頭,后續才是重點。甚至能猜測,假如有媒體不派一名記者來京,也可以做好兩會報道。走深度新聞的長路,讓現場新聞無路可走,這種理想極有可能實現。

(作者為《檢察日報》記者)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