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活時政新聞
1.新聞編排。時政新聞在一定程度上是宣傳,但更應該是新聞,應改變以往不管重要與否都將黨政領導的新聞作為頭條、不管有無價值都將領導參加活動作為重點新聞報道的做法,聯系實際,將時代熱點、百姓關注的焦點作為重點報道。今年7月7日,時政新聞焦點是紀念抗戰,吳江電視台《吳江新聞》在編排中將《銘記歷史 警示未來 市民自發觀看紀念全民抗戰77周年儀式》放在第一部分,將《吳江部署今年征兵工作 保障多吸引高素質人才》等有領導參加的會議新聞放在后面,提升了這期新聞的時新性。
2.新聞語言。打開縣市級台的新聞節目,往往失去觀看興趣,領導講話多、書面語言多、廢話多,缺乏老百姓關注的信息,一篇報道中,往往多次出現XXX表示、XXX提出、XXX希望、XXX強調。縣市級領導講話並不像中央、省級領導講話那麼具有宏觀的指導意義,並不需要每次都詳細報道。央視、省台對領導的報道也在改革。縣級台應對會議新聞、領導活動報道刪繁就簡,那些過於專業、高深的時政新聞,應轉換成受眾一看就懂的語言,不空發議論,不堆砌概念,多用諺語、歇后語等。語言應口語化、通俗化,活導語,活畫面,講故事,抓細節。《吳江新聞》曾播出的一則報道《二十載異鄉人生 融一段家鄉深情》,講述的是以袁常朔為代表的一群四川老師來到吳江生活創業的故事,新聞從標題到導語都精心安排,在同期聲採訪中抓住了人物開朗熱情的性格,表述與畫面相結合,達到了很好的社會效果。
3.新聞包裝。電視新聞是聲畫語言的整體組合。以往的電視新聞往往重文字稿,輕畫面。可巧妙運用電視圖像、屏幕文字、圖表、雙視窗等視覺符號,豐富電視語言。《吳江新聞》對電視新聞的電視化進行探索,重大時政新聞報道現場記者解說、同期聲越來越多,簡單的翻頁、屏幕分割等在時政新聞中也得到普遍使用,一些重大系列報道還拍攝了預告片,增強了新聞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
二、做精時政新聞
1.求真。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為什麼時政新聞讓人提不起興趣?主要是因為以往的時政新聞讓人覺得不夠真實可信。時政新聞首先要真實,既要做到現象真實,不做假,也要本質真實,不弄虛。縣級台時政新聞中常常出現某領導的言行,卻沒有新聞事實的來龍去脈和背景交代,觀眾得到的信息是片面的,即使報道是真實的觀眾也會產生虛假感。縣級台時政報道中往往突出成績,否定或者從無批評報道,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新聞的可信度。
2.全面。一個事件的發生往往不是偶然的,新聞報道不能以偏概全。“兩高”出台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最新司法解釋后,《吳江新聞》做了三條新聞,不但對新聞事實進行報道,還通過採訪,從背景、前景等方面進行專業分析,並以短評的方式對這一新聞事實進行評述,讓觀眾深入了解。
3.個性。縣級台立足本地,但本地的新聞線索、新聞事實有局限性,用發散思維,以新聞行動的方式走出去,縣級台也能放眼世界。近年來,《吳江新聞》先后推出“重走費老路”、“吳江英才”、“美麗鄉村在行動”等新聞行動,採訪足跡遍布祖國各地,採訪內容讓吳江觀眾耳目一新。
三、做深時政新聞
1.拓展報道題材,圍繞事關全局的熱點、難點開展持久、深入的報道。縣級台具有區域性,這是劣勢,也是優勢,一項政策在基層實踐得怎麼樣,縣級台往往能做到第一手報道。縣級台可制定完善的工作計劃,通過持久的報道,以春雨潤物的方式,將一個題材做得生動深入。
2.轉變報道思維, 深化報道主旨。能夠體現人情味的新聞大多是對弱勢群體的報道,對殘障人群、農民工等的報道,膚淺化、片面化嚴重,可見的往往是同情、救助,而沒有探尋他們的真善美。2013年,筆者曾報道過一群來到吳江小鎮做一項長達20年研究的碩士畢業生,他們生活枯燥、收入不高、研究成果遙遙無期,若是一般的新聞報道,不免做成一出“苦情戲”,但在採訪中,筆者卻發現他們身上的堅持和對夢想的執著追求,由此展開報道。
3.探究新聞內涵,由“是什麼”向“為什麼”拓展。時政新聞記者應該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人文情懷,去弄清楚“為什麼”,並通過報道的方式展現給觀眾。地方台的新聞報道一般都是事件性的新聞,局限於就事論事,連續性報道、系列報道等也只是常態信息的追蹤或展示不同方面,記者應對事件進行綜合分析和解釋。(作者單位:吳江電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