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中國報業》>>2014年·第12期

大融合中培植新基因

楊殿軍

2014年12月19日11:11    來源:中國報業    手機看新聞

楊殿軍,現任黑龍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社長、黨組書記。吉林大學中文系畢業,高級編輯。曾被評為黑龍江省第八屆勞動模范﹔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

事實上,無論是國家層面的倡導和引領,還是行業內的豐富實踐,紙媒近些年來一直在媒體融合的大浪潮中奮力游泳,融合的意識與觀念早已形成共識。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將這種融合的意識與觀念內化為一種新的基因和“習性”,從而以更高的效率,轉化為行之有效的操作與大尺度的實施。

在不斷的探索和“試錯”過程中,我們深深感到,紙媒的傳統慣性正在成為羈絆,紙媒固有的行為模式十分頑強,往往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或許,這正是紙媒的“古老”基因在作祟,表現為內容生產方式的按部就班、內容制作與經營方式的相互隔絕與各自為政、對常規廣告模式的單一依賴、對讀者和用戶需求在時間和反應上嚴重滯后等等。這一切都說明,紙媒的基因必須盡快變異,必須盡快培育和生成與互聯網環境相匹配的基因種子。

互聯網的核心是用戶價值至上,即用戶思維,用戶是服務的起點和終點。而紙媒隻有讀者,用戶理念、用戶價值淡漠。表面上看,紙媒也在強調服務讀者,也在進行“議題設置”,但是我們的讀者是匿名的、是不確定的,我們議程設置的效果評價,往往隻有一個所謂“社會反響強烈”“引起各界高度重視”,語焉不詳,更不能量化。但互聯網時代的用戶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個體,是實實在在的大數據。所以,紙媒至少要從把自己的讀者和客戶數據化為起點,把用戶思維逐步貫徹到全方位的工作流程中。

大融合時代,大眾正在裂變為分眾、窄眾和小眾,甚至變成個人,無論是網上社區的無所不在,還是自媒體的蓬勃發展,內容生成、渠道與傳播碎片化的背后,都是對“大眾”概念的顛覆,更是對大眾媒體的顛覆。所以,紙媒不能再固守“大眾”,因為大眾正在分化與流失。分眾化、窄眾化趨勢與網上的社區化、朋友圈形成了內在呼應,這也是互聯網基因之一。從大眾到小眾的過程,將以精准為宗旨,以到達率和效果的直觀化為標志。

紙媒的單向傳播已死,互動與互通成為新常態。實時與零距離,導致內容的自動生成,導致社交化與線上線下的聯動,這也是互聯網基因。所以,紙媒全媒體形態的完整構筑,並非是簡單地應對挑戰,而是必然選擇,是必須完成的布局。

紙媒在做好資訊服務之外,還必須從自身實際出發,通過品牌延伸和提升公共服務品質,拓展業務,跨界合作,不斷尋找和創造自身的核心產品、核心服務,形成新的特色、新的優勢,促進新的增長點盡快形成。

紙媒的自我蛻變或許艱難,但同時也是激動人心的,如果我們擁有了互聯網基因,這一切都會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是從大眾媒體的基因向互聯網基因變異的過程,是從內到外的全新打造和成長的過程。所以,紙媒的大融合是適應社會環境與傳播環境生態演進規律的一次自我進化。紙媒、網站、移動終端和其他線上線下傳播,都是基因完成后的自我呈現方式,人才、技術、資金、體制、機制與流程改造,都將以基因的變異、改變為先導和前提。

分享到: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