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本網原創

女記者獲諾貝爾文學獎 還有哪些不該錯過的人

2015年10月13日14:35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蕭乾(資料圖)

人物簡介:

蕭乾,原名肖秉乾、蕭炳乾。記者、文學家、翻譯家。1935年他進入《大公報》當記者。1939年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講師,兼任《大公報》駐英記者,是二戰時期整個歐洲戰場唯一的中國戰地記者。還曾採訪報道第一屆聯合國大會、審判納粹戰犯等重大事件。蕭乾報告文學最為重要的特點就是:文學性和新聞性的高度統一——這也是報告文學的科學定義,這一要求在蕭乾的創作中得到了最為完美的貫徹實踐,他自己也曾說“特寫則實際上就是用文藝筆法寫成的新聞報導”。

代表作簡介:《人生採訪》、《土地回老家》、《蕭乾散文特寫選》等

蕭乾的報告文學作品多收入《人生採訪》、《土地回老家》、《蕭乾散文特寫選》等集子中。蕭乾於1939——1946年任《大公報》駐英記者,在歐洲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過程。作為在西歐唯一的中國隨軍記者,他創作了大量重大題材的報告文學,如《劍橋書簡》、《矛盾交響曲》、《血紅的九月》、《倫敦三日記》、《銀風箏下的倫敦》等篇,以多彩的筆墨,展現了戰時英國倫敦五花八門的景象。他在作品中寫出了英國的戰時總動員,反映了英國人臨危不懼的鎮靜與幽默,也寫到了英國社會的某些消極現象。

他的作品反映的題材雖重大,但並不以對政治、軍事的觀察和分析見長,而是善於從比比皆是的細節描寫入手,娓娓道來,將英國人頑強不屈的精神面貌形象地表現出來,別有一番魅力在其中。比如,他的作品中曾描寫了這樣一個場面:大戰正酣,炸彈和高射炮的音量震耳欲聾,而音樂家們卻在市中心的國家藝術館演奏著午餐音樂,聽眾沒有座位,就站著一邊吃漢堡包,一邊聽根本聽不清的室內樂。其實,這“與其說是去聽音樂,不如說是一種精神上的示威運動”。(本段資料來源:中國文學)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