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列克謝耶維奇(資料圖)
白俄羅斯女記者兼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記者出身的她擅長非虛構寫作,因關注並寫作切爾諾貝利核災等歷史事件而為人矚目。阿列克謝耶維奇的得獎被看做是諾貝爾文學獎領域的擴寬和全新嘗試,以往的得獎者絕大多數是小說家和詩人,而阿列克謝耶維奇從事的新聞報道形式的非虛構寫作很少進入如此重要的文學獎所關注的范圍。
非虛構類寫作以現實元素為寫作背景,以個人獨立的調查、觀察等作為寫作方式,並且涵蓋領域非常廣,歷史、社會、政治等無所不包,因此受到許多人的喜愛和支持。非虛構寫作現在已經成為寫作領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同時又和傳統的報告文學不同。傳統的報告文學是一種介於新聞報道和文學作品之間的文學樣式,用文學手段處理真實新聞題材,有一定的抒情性。當然,也有學者認為,不論是報告文學、紀實文學,還是非虛構類文學,拘泥於名詞並無意義,更重要的是要看作品是否能夠真正地反映我們生存的世界。諾貝爾獎評委會給阿列克謝耶維奇的授獎詞中稱:“因為她豐富多元的寫作,為我們時代的苦難和勇氣樹立了豐碑。”
》》》專家看法: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史安斌:白俄羅斯女記者獲得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最大的意義是再次印証了新聞對文學的反哺效應,實際上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是在真實事件基礎上來實現的,包括莫言的記者生涯對后來的文學創作打下來很好的基礎,這一點上說新聞和文學不是截然對立的。
而中國記者最大的問題在於,優秀的記者都受到行政化的影響,很多記者成名后就轉去做管理工作,沒有長期的積累,就無法成長為優秀的文化人,這非常可惜。若記者能夠精心鑽研業務,潛心積澱,有進一步的提升,也許會有中國的記者寫出有分量有影響的傳世之作,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肯定。
《中國記者》雜志值班主編陳國權:在任何時候,即使是現在的新媒體泛濫的時代,專業記者的專業能力也是必須的。越是人人都是記者,大家都是媒體,就越需要專業能力。此次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記者對傳媒未來發展沒有多少關系,它獎勵的是最頂級的作品,當前傳媒需要的不是一兩部頂級作品,而是無數的優秀新聞產品。
》》》阿列克謝耶維奇作品簡介:
《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
這本口述史記錄1986年4月26日,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爆炸后的故事。阿列克謝耶維奇用三年時間採訪了這場災難中的幸存者:有第一批到達災難現場的救援人員的妻子、有現場攝影師、有教師、有醫生、有農夫、有當時的政府官員、有歷史學家、科學家、被迫撤離的人……每個人不同的聲音裡透出來的是憤怒、恐懼、堅忍、勇氣、同情和愛。為了收集到這些第一線証人們的珍貴筆錄,阿列克謝耶維奇將自身健康安危拋之腦后,將他們的聲音繪成一部紀實文學史上令人無法忘記的不可或缺的作品。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阿列克謝耶維奇記錄戰爭的文字震撼人心,能讓人體會到戰爭最真實的一面。阿列克謝耶維奇作品中文版責編陳亮介紹說,“《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我還是想你,媽媽》記錄了二戰中的蘇聯女兵和兒童的回憶,我們這次是根據作者最新修訂完整版重譯的。”
超過100萬名15—30歲的蘇聯女兵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她們中有醫生、護士,還有傘兵、坦克兵、重機槍手、狙擊手等。在《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書中,阿列克謝耶維奇真實記錄了她們親歷的那些感人淚下的故事,還有戰火中偉大的愛情……這些女兵眼裡的戰爭,與男人們的描述截然不同。這些女兵的回憶,會讓你感受到二戰中最直觀的沖擊和從未有過的強烈震撼。
《鋅皮娃娃兵》
在《鋅皮娃娃兵》中,阿列克謝耶維奇記錄戰爭的文字震撼人心,能讓人體會到戰爭最真實的一面。阿列克謝耶維奇在這部作品中記錄了阿富汗戰爭中蘇聯軍官、士兵、護士、妻子情人、父母、孩子的回憶,書中對戰爭細節的真實還原,帶來震撼人心的閱讀感受,堪稱20世紀文學經典。這本書裡的一句話,能概括阿列克謝耶維奇這類紀實文學作品的主旨:“你們要學會動腦子,免得又被造就成一批新的糊涂虫,一批小錫兵。”
》》》不該錯過的這些人
實際上,不少優秀的中外記者筆下的報告文學作品都曾在記錄歷史的路上留下濃墨重彩的痕跡。下面傳媒頻道就為各位網友盤點一下,不容錯過的這些人與這些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