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欧美留学生在上海的人际网络分析【2】--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 >>2012年·第12期

跨文化传播:欧美留学生在上海的人际网络分析【2】

刘  君,刘  佳

2012年12月04日13:34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二)根本原因

从文化适应过程看欧美与中国文化价值观上的巨大差异。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与欧美各国无法彼此认同,目前倾向于中国人容易认同甚至效法欧美人,但欧美上从不会认同中国人,最理想的状况也仅仅是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3]。欧美学生来到中国学习第二语言,根据道格拉斯?布朗的观点,第二语言的学习从某种角度说也是第二文化的学习过程。他把文化适应过程划分为兴奋阶段,文化休克阶段,文化初步适应阶段和文化基本适应阶段四个阶段[4]。

1.初到他国的欣喜与好奇。在面对面的交谈中获得,刚来中国的欧美留学生对这个陌生的国家非常的好奇,觉得中国神秘且不可思议,非要一探究竟。通过与学生交谈以及教学的中出现的实例,体现出他们作为一个初到新文化环境的旅游者式的兴奋心理。在回答“你对中国人的印象?”中,提到了以下几点:(1)中国人很友好。(2)中国很大,人很多。(3)中国人很有趣。(4)中国人不喜欢旅游,不太知道国外的事。

2.接踵而至的初到新国家的不适应感与不安全感。面对面的交谈中获得,他们不太理解,不太认同中国人的某些做法。开始时这种不适应感还只是觉得难以理解,往往只是一笑置之。据此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和方面(本文作者在上大国际交流学院一年对外汉语教学案例)。(1)对于物质生活方面的难以理解与震惊。这还主要是因为欧美学生普遍来自发达国家,中国之前对中国的经济、生活环境还没有特别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只是一味的想当然和本国作比较。如:中国学生的宿舍没有空调和热水器?老师,太热了,遥控器呢?(三十度都不到)(2)初次接触到一种与本族语差别较大的语言时的不适应感,即“语言休克”。同时汉语作为一种高语境语言,而欧美语言普遍为地语境语言,所以更加大了彼此交流的困难,举例如下:语序困难:“我学习上海大学”应该为“我在上海大学学习”;“我累一点儿”应该为“我有一点儿累”。语音困难:“我喜欢吃拉的食物”应该为“我喜欢吃辣的食物”;妈麻马骂的区分觉得不可思议。语法困难:都八点了,还没吃饭,难度还不晚?到底晚还是不晚?回答这个问题还不容易?到底容易还是不容易?不同语境下同一意思不同词语的表达困难:“老师,我要买单,在哪里?”应该为“老师,我要交钱,在哪里?”(买HSK考试课本时)

3.文化价值层面冲突的初步显现。除了以上物质方面的难以理解和语言休克以外,在第一阶段,欧美学生所遭遇的文化冲突也存在价值层面的:“准确地说,他们到中国的第一天,文化冲突就开始了。”举例如下:“去动物园,中国人往动物身上扔钱!”“中国交通很乱,红绿灯没用,人们各走各的!”“刚来中国时,我不敢坐中国的出租车,觉得他们开车总么能这么鲁蒙?,但是后来发现中国人都是这样开车的,所以我也就习惯了!”“中国菜太油腻了,还有不干净,吃完我拉肚子!”“中国人乱扔东西,街上吐痰!”“中国人都这样吐痰,所以我也这样吐,这样才是中国人!”“中国的地铁太挤了,中国人不排队,‘push’,总是推拿!”

欧美国家与中国不止是地理上的遥远距离,深入接触及了解这个群体后,会发现两者之间语言、教育、价值文化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这本没有何种文化优劣好坏的区分,但是目前的趋势是中国人倾向于认同欧美国家的习俗文化,但是欧美国家的学生却难以接受和认同中国的价值文化,而即使可以停留在理解层面的话也已是最乐观的了。当然,这也是可以很好理解的,欧美人看我们国家就如同我们国家看非洲国家,我们永远不会接受和认同非洲国家的风俗习惯,但是我们可以怀着理解的目光保持中立态度,而欧美国家对我们亦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止在一个国家内部适应,同样世界各国间同样适应。而我们国家目前所做的诸多维护国家形象,加强跨国间文化交流,鼓励中国走出去,外国人走进来的诸多举措当然可以缓和这其中的分歧,加强理解对话,但这都还只是量变层面的努力,要达到质变层面的蜕变远远不是几十年的时间可以达到的。需要的还有很多很多,也远远不止是时间。

参考文献:

[1] 黄光国.华人社会中的脸面与沟通行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彭迈克.难以捉摸的中国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 陈慧.留学生中国社会文化适应性的社会心理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4] (美)拉里?A?萨默瓦.跨文化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分享到:
(责任编辑:宋心蕊、赵光霞)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