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两个向度【2】--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 >>2012年·第12期

维护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两个向度【2】

李献惠

2012年12月04日13:42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三)意识防范

维护网络文化安全,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网络信息技术,而是掌握和运用网络技术的人。人的安全意识对网络文化安全具有决定作用。许多网络行政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安全意识淡薄,安全防范措施不够或缺失;多数网民常常只顾各种网络应用,而对网络安全威胁往往缺乏警觉,麻痹大意。所以进行网民媒介素养教育,增强其网络文化安全意识非常重要。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能够赋予人们完善的知识结构,提供人们解读媒介信息的正确视角,培养人们不被媒介信息所牵制的能力,以及控制自己信念和行为的能力,使人们成为积极的信息使用者。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能够提高其对各种网络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

批判能力是网络运用中一项必不可少的能力。“批判是真理的生命,人类精神与文化如果要有未来的话,就不能没有真正的批判,人类不仅需要娱乐,也需要真理和思想。[2]”现代网络社会,媒介素养是一个人整体文化修养的重要体现,具备批判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往往就能够正确判断网络文化的主流社会价值,识别网络文化安全威胁,规避各种网络文化安全风险。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等多方面的教育手段普及网络伦理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息安全意识等内容,提高网民对网络不良文化的免疫力,使之成为真正健康的网民。

据统计,18~30岁的网民是我国网民的主体,网络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广大青少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中之重,也应该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应有内容之一。通过对青少年进行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一是培养其正确使用网络传播信息、发展自我的能力;二是培养其对网络信息的批判质疑、分析评价的能力,使青少年学会判断网络信息的多重意义,认识网络文化对网民的影响和操控。其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使青少年能够避免对形形色色网络文化的绝对信任和被动接受,而是能够对网上信息进行主动选择,以理性、成熟的态度支配自己的网络行为。

三、我国网络文化安全建设

要使我国网络文化达到一种积极性安全状态,必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主流社会价值观,我们进行网络文化建设,首先必须着眼于长远规划,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文化发展战略出发,慎重把握其价值取向和社会效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努力建设符合时代潮流的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

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也就是说,现阶段,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建设应当坚持以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我国的网络文化鲜明的中国特色。它决定了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建设方向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我国的网络文化建设必须提倡多样化,反对多元化,提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导下,多种文化形式、思想观念同时并存。正如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所说: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和平演变的最早提出者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曾说:“如果我们教会苏联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跳我们的舞蹈,那么我们迟早会教会他们按照我们的方式思考问题。[4]”这个预言在1989年不幸应验了。这就是多元化的危害,如果在多样文化中缺少主旋律,最终必将导致文化建设的变质、转向。而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指导思想,才能在世界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的相互冲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抵制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的侵蚀,永葆网络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本色。对人们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突发性事件等,用有说服力的事实真相如录音、录像及相关数据等来引导网民,使他们理性地讨论问题、表达意见,而不是狂热盲躁。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指导,创造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相结合的新模式,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段,提高网络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建设,要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伟大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绚丽多姿的一束艺术奇葩。我们要为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插上网络的翅膀,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在世界文化整合中,显示自己独特的魅力;我们要从那令西方国家神往不已的东方文化思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注入到网络文化建设中,使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之树根深叶茂,永葆青春。在网络文化建设中,我们要以网民为本位,制作一些令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节目,制作文化精品,让广大网民在赖以生存的网络空间中沐浴着和谐文化的阳光雨露,回归精神家园。

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建设,要借鉴和吸收国外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在网络文化建设中,我们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以开阔的视野、恢宏的气度包容一切,以批判的眼光、辩证的思想反观一切,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并加以融会贯通、创新发展。在多种思想文化的碰撞中,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发展我国的网络文化事业,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

有理由相信,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网络文化之树,一定能够枝繁叶茂,成功抵御各种思想病虫害的侵蚀,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积极容纳异质文化,在世界文化整合中彰显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美)塞缪尔?亨廷顿,彼得?伯杰.全球化的文化动力:当今世界的文化多样性[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 周祥林.当代大众文化成因及其双重效应探析[J].邵阳学院学报,2003(4).

[3] 詹卫武:当前我国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

[4] 美国文化如何打遍天下[EB/OL].南方网,http://www.southcn. com/news/international/gisp/200311060762.htm.

分享到:
(责任编辑:宋心蕊、赵光霞)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