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三农”报道探析【2】--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 >>2012年·第12期

湖南“三农”报道探析【2】

——以《潇湘晨报》、《长沙晚报》为例(2011—2012)

张  明,李立广

2012年12月04日13:48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三)同主题报道的具体个案比较

笔者选取农村医疗保障与中共“一号文件”这两个视角,比较《长沙晚报》与《潇湘晨报》在同一天针对同一主题所进行的报道。

2011年12月24日,就《长沙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实施办法》的正式实施,长沙市政府就此召开动员大会部署相关工作。《长沙晚报》与《潇湘晨报》分别给予了相关报道,并都于头版见报。简要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据表4,在医疗保障问题上,《长沙晚报》和《潇湘晨报》均在头版头条给予报道,其中《长沙晚报》的复合式标题较长,信息量也较多,给出了“惠及147万城乡参保居民”的具体数据;《潇湘晨报》标题较短,具体标明“参保者门诊可报销600元”的信息。就版面与篇幅来说,《长沙晚报》主打头版,共807字;《潇湘晨报》则是纵深推进,在头版导读后,于A03版进行详细地评论,头版246字大致介绍医保主要内容,后续再进行相应深度报道。

2012年2月2日,针对国家指导“三农”工作的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长沙晚报》与《潇湘晨报》同时给予了报道,笔者抽取这两篇报道进行比较,简要数据如下表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就排版来说,二者重视程度和传播效果不相上下,在《潇湘晨报》头版上有“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大字标题的渲染,具体文本内容虽处于A07版,但实际的宣传效果不差于《长沙晚报》的A1版。

就标题而言,《长沙晚报》主副标题相结合,其信息量详尽于《潇湘晨报》的单一式标题,其中“第9个”透露出政府下达中央一号文件的总体数据,也突出党中央对于“三农”问题的长时期重视。《长沙晚报》注重“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的信息点,《潇湘晨报》则强调“政府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信息重心落脚点不同。

就内容篇幅来讲,《长沙晚报》此类“三农”政策宣传专题报道的字数远多于《潇湘晨报》,也足见党报和市场化大众类报纸对“三农”政策报道的新闻价值判断和操作手法的差别。

(四)原创报道比较

《长沙晚报》和《潇湘晨报》在处理党中央相关“三农”政策的新闻报道时,为了省时省力,有时转发新华社或者是《人民日报》的新闻稿件,在图片选择和文字表述上,二者都缺乏相应的创新度,依然存在人物刻板化、宣传完美化、图片模式化的现象。

通过抽取《长沙晚报》与《潇湘晨报》“三农”报道样本,进行分类归纳整理,两份报纸三农报道的原创性数量,如下表所示:

通过表6,不难看出,“三农”报道中,《长沙晚报》原创报道比例近72%;《潇湘晨报》原创报道比例为77 %;《长沙晚报》“三农”报道的原创性略低于《潇湘晨报》。而在文字语言表达以及新闻图片的原创方面,《潇湘晨报》注重口语表达,通俗而煽情,而相比之下,《长沙晚报》在语言文字与图片运用上比较中庸、严肃,但是不生涩。

四、《长沙晚报》与《潇湘晨报》“三农”报道的共同缺陷

(一)“农民”作为报道主体时常被淡化

报道“三农”问题,农民理应是被表现的主体,因为农民是主角。但两份报纸的“三农”报道,农民、农民工的主体地位有时依然被冷漠、边缘化,以农业部门或地方政府为主角的报道占据了“三农”报道的大部分,领导新闻和二手资料偏多,会议报道、政策图解抑或工作经验呈现较多,农民或者农民工喜怒哀乐的生动真切新闻,却没有及时有效报道出来。

(二)报道角度比较狭窄

报道大多停留在三农问题的表面现象或者是某一政策实施、领导视察讲话当中,缺乏较新的报道视角。湖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产品丰富,农业科技研究发达,同时也是农民工输出大省。“三农”报道不仅只是围绕农村经济及农民生产、生活展开。目前。两份报纸的报道中,有关村干部、农民、农民工的视角依然存在样板化、典型化、符号化,题材切入的角度缺乏新颖。

(三)两报从事“三农”报道的记者编辑人员,其“走转改”的力度较弱

有些记者编辑对湖南省的“三农”问题既缺乏深刻的认识,也缺乏专业素养和报道热情。“三农”问题报道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到传播效果等,存在扁平化、模式化、肤浅化的认识,不少记者编辑有些急功近利和浮躁心态,直接影响了采访作风、素材的有效收集、整理加工和主题表达的力度。

五、湖南“三农”报道的改进建议

(一)改变工作作风,深入群众,了解农民

记者要改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走进农村,走进田间地头,充分地了解农村、农民。客观而言,一些记者怕往农村跑,认为“没时间”、“耗精力”、“不划算”。到农村基层采访,去一次至少要一两天时间,费时费神不算,回来还不一定能写成稿子或者及时上版面。在办公室打打电话、收收邮件、编编会议材料一天写两三篇稿件没问题。另外,在报纸工作量的考核上,对“三农”报道稿件并无明显优惠政策。因此,一方面记者下不去,另一方面发生在农村基层的大量鲜活的新闻上不来。“三农”报道,根在基层。农村是最大的基层,天地广阔,新鲜有价值的素材多,关键看记者能不能沉下去。记者只有深入基层接“地气”,心里才能有底气,三农报道也才能冒“热气”。只有关心农业,走进农村,了解农民,才能够真正了解其所需,政策所缺,这样才能够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三农”报道,也才能够调整好“三农”报道的切入点,增加“三农”报道的新亮点。

(二)带着对农民的情感去报道“三农”问题

记者报道新闻就得用自己的感情全身心地投入现场[1]。有学者指出,在某些关于社情民生的题材中,可以考虑通过对硬新闻软化的方法,写出人情味浓郁、语言轻松活泼、富有视听效果,易于读者感官接受的新闻来。这种新闻采写手法上的人文关怀,党报应该予以重视[2]。因此,从事“三农”报道,记者也可换位思考,转换角色,调整心态,把自己当做“农民”的一分子,这样采访挖掘素材才比较顺畅,农民才能与媒体拉近感情,与记者交朋友。同时,注意用农民看得懂的文字去写作,用农民的话说“三农”的事,避免干巴巴、文绉绉的语言来采写“三农”题材,鼓励编辑多发些图文并茂的文章。

(三)提供实用信息,注重实用效果

新闻媒体,不管何时、不论何地,时时刻刻都要关注群众的情绪,关注群众的脸色,关注群众的呼声,把自己的思想聚焦到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上,聚焦到民众欲知而未知的兴奋点上,聚焦到群众的愿望、要求和呼声上[3]。

改进湖南的“三农”报道,应根据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读者的意见,《长沙晚报》或者《潇湘晨报》开辟一些相对固定的版面和专栏,为农民提供各地有益的经验和农村实用信息。这些栏目不仅可以请专家学者撰稿,同时还可以请农村一线的致富能手、土专家建言献策,对一些技术性强、涉及民生民情等的大问题开展大讨论,让农民群众一起来参加大讨论,从而增强农民的阅读兴趣,而且也让农民对“三农”报道看得懂、用得上,从而形成一个农民与媒体互动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和平,徐蕾.全身心地投入 真感情地投入——从两篇追踪报道看“三贴近”[J].新闻前哨,2009(4).

[2] 汪家庚.论增强党报的可读性及其实现途径[J].黄山学院学报,2011(4).

[3] 熊先志.新闻连民心四招[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分享到:
(责任编辑:宋心蕊、赵光霞)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