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确定选题的能力
确定选题的能力即选择能力是新闻评论者思想力的关键。新闻评论者要从纷繁的新闻中挑选出可以评论、值得评论的题目来。那种持“凡事皆可评论”想法的人只能使自己的“评论”落入被读者无视、选择性失明的结局。换句话说,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适合选作评论的话题,否则就真的使评论“成了一种脑残文体,而且塑造着一种脑残逻辑——读者面前堆满了文字,却依然找不到任何思想的出路。[5]”
评论选题的标准是“准”,即评论的选题要有一定的时代特色并为社会大众所关注。如果不看准各种问题的时代特征,选题就难以奏效——以尚未出现的问题作论题,便难免使人有“无病呻吟”之感;用已经过时的问题作论题,则难免给人“明日黄花”之感。
对题材、话题的选择,也就是选题的过程。一个研究经济的人,会对社会中发生的经济事件有着特别的敏感,能从别人看来很一般的经济事件中看出特别的意味;同样,一个对教育问题有深入研究者对教育话题会有特别的关注。因此,他们在这个话题上知道得比一般读者更多、看得比一般人更深刻,写这些话题时就能在评论中提供更高的附加值。
选了题目,然后就是角度了。即从什么角度切入最能引起舆论关注?从什么角度更能提出新的观点?从什么角度能更深刻地揭示出问题,让读者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
有研究者将之概括为:宜“小”不宜“大”,宜“明”不宜“暗”,宜“实”不宜“虚”,宜“活”不宜“板”[6]。一是切口宜“小”不宜“大”。切口也就是评论的“由头”、议题据以展开、议论由此生发的“点”。有的评论的标题大得吓人,如:政治体制改革之我见、论依法治国、谈破解城乡二元格局等,虽则立意高远、文字激扬,却难免流于浮泛、空洞。二是观点宜“明”不宜“暗”,“明”是见解深刻、清晰明确,让人对作者的观点了然于胸、耳目一新;相反则是态度暧昧、遮遮掩掩、观点模糊,让人不知所云。三是内容宜“实”不宜“虚”,要简练有力,不要拖泥带水;要实实在在,不要枝枝蔓蔓。好的言论内容是厚重有力的,要融入理性,寓情于事,寓情于理,据事说理,事理结合;否则,言论就会失去根基,也不会给读者留下什么印象。四是文风宜“活”不宜“板”,活是“活泼”、“活泛”,评论要让读者读得下,记得住,叫出好,必须注意文字的锻造,表述深刻而又不失生动有趣。那种“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的文字是谁也不爱看的。
四、价值判断的能力
话题和角度的选择,一个重要的依据是“批判的价值次序”[3]。这是曹林在《时评写作十讲》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并被认为是“反映了当代新闻评论进入了一个‘反思’的层次,即深入地思考评论自身的问题”[7]。
按照曹林自己的解释,“批判的价值次序”指的是,一个新闻事件上可能有许多值得批判之处——远的/近的、弱的/强的、直接的/间接的、明显的/隐含的,这样的排序就是批判的价值判断。
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那样,“明显”与“隐含”反映了不同因素的存在方式和认识的难易程度,却并不直接与其价值的高低相关。换句话说,“明显的”并不一定比“隐含的”更有批判的价值,反之也一样。
虽然如此,“批判的价值次序”还是每个新闻评论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因为一个社会对于事物的一般价值排序,应当是差不多的。这个前提是符合价值的社会性的。即人们通过社会交往和交流,接受了大致相同的价值。
现实中是存在颠倒批判次序的案例的。比如,江苏常州城管局的网站被黑客替换上侮辱的字眼和照片。这是一个价值次序非常清楚的案例,最应该被批判的是黑客。然后才是其他间接、隐含、微弱相关的问题。可在现实中最多的批判却是:人家为什么会黑你城管的网站而不黑其他网站?说明城管是存在很大问题的;城管的执法制造了许多对立,城管应该反思不招公众待见。显然,这样的批判逻辑是颠倒的,价值次序也是紊乱的。其他还有在“富二代”“官二代”等新闻事件中,往往充斥着类似毫不尊重批判之价值次序的谬论。在这样的非理性的狂欢中,更需要清醒、冷静、理性、深刻的评论者依靠客观、公允的价值次序作出引导。也只有在这些时候,才更能见出新闻评论的独特价值。
同时,评论者还要警惕那种喜欢拔高的“升华癖”和过度阐释。一事当前,总想着要对这件事赋予一些意义和光环,“体现了……”,“彰显出……”,“意味着……”,“象征着……”之类,仿佛升华得越高越能显示出事情的重要、越能显示出自己的水平。升华得符合事实和贴近本原还好,拔得过高,升华得过火,离事物本真、朴素的含义越来越远,将不属于事物本身而纯粹是评论者个人立场的观念生硬地套到事件上,就容易闹笑话了。
还有一种对评论的误解应予注意,似乎评论比拼的就是阐释能力,谁能作出更新的、更高的、更宏大的、别人没有想到的阐释,谁的评论就更胜一筹,“就事论事”好像是浅薄、平庸的表现。恰恰相反,在一窝蜂的追求深刻者中,贴近事实本原的“就事论事”反倒是一种稀缺的品质。
参考文献:
[1] 刘云山.大众明白才是真[N].人民日报,2012-07-05.
[2] 米博华.言论写作杂谈[OL].人民网—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2010-08-30.
[3] 曹林.时评写作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4] 郭光东.国旗为谁而降[N].中国青年报,1998-12-02.
[5] 叶匡政.时评正在成为一种脑残文体[N].南方周末,2008-11-20.
[6] 王仙明.报纸言论写作的宜与不宜[J].青年记者,2010(2).
[7] 马少华.“批判的价值次序”与评论的选题问题[J].新闻与写作,201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