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九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网络传播及舆情治理模式探究【4】

武超群

2013年11月21日14:27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三、高校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现实困境

(一)惯性思维影响了高校处置网络舆论危机的效用

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特别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舆情应对和舆论引导工作难度加大。在群体性事件中,高校一般采用“堵”和“捂”的传统方式被动应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严密封锁负面信息。一旦群体性事件发生,高校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封堵消息,不让社会公众知晓详情,甚至不让上级部门知道。有的甚至不惜借用行政手段或司法手段进行干预,私下了事。这种做法一般会延误高校及时做出反应的最佳时机。

2、用沉默来拒绝回应。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有些高校反应迟钝,对公众和媒体询问的事情置之不理,用沉默的方式来被动应对。这是因为:一方面说明高校自身没有弄明白事件原委,另一方面说明高校缺少有效的应对机制,害怕回答错了担责任。

3、一味否认和辟谣。有时群体性事件已发生,各类媒体开始报道或炒作,但有的高校仍然不顾事实而一味进行辟谣,结果是谎言越说越多,难以自圆其说,这对高校形象造成了较坏影响,公信力受到严重质疑。

4、通过虚报和隐瞒敷衍塞责。有的高校对事件的前因后果,不是本着“以公开为根本,不公开为例外”的透明性原则,而是对事实真相和处理举措遮遮掩掩、闪烁其词,结果谣言满天飞,给公众和社会造成了认识上偏差和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5、通过公关删除信息。对于网上爆料或传统媒体的采访,高校往往采用疏通关系的方式来删帖、删稿。这种公关方式在初期或许有用,但网上信息多了也就失效了。

6、忽视网络舆论作用。如果忽视了网络舆论,高校也就失去了掌握危机事件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不能释放正面信息,也就不能把各种不良影响降至最低限度。

(二)公共政策意识的缺失导致公共权力的无序滥用

基于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的利益驱动,一些高校对某些决策不乏主观臆断、盲目处置,甚至只管人不管事。这种因短视而造成政策行为的短期化为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危机事件发生后,缺乏及时应对网络舆论的危机意识,陷入传统科层制下的官僚主义作风中。

(三)信息公开制度的不健全导致高校回应能力严重滞后

西方有句名言:“当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走遍了世界。”群体性事件容易引发公众的恐慌心理和谣言的产生。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曾提出一个谣言传播公式:R=I×A。其中,R是Rumor“谣言”、I是Important“重要”、A是Ambiguous“含糊”,即谣言的传播效果(广度)与信息的重要性和信息的模糊度成正比。如果公众不能及时从权威渠道获取信息,就难免猜测臆断。著名的危机公关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指出,当组织面临危机时,对相关公众进行信息传播会比往常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一个高校不能就其发生的危机事件与公众进行合适的沟通,不能告诉社会面对危机正在采取什么补救措施,不能很好地表现对所发生事故的态度,这将给高校公信力带来致命的损害。

四)主要领导的非程序性决策导致网络舆论危机的控制力不足

群体性事件的爆发一般会给高校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由于科层制不健全和官僚主义的存在,程序化的决策尚未充分发育,使得高校的危机管理不能公开化,社会控制力严重不足。高校早期制定的应急预案因缺乏时效性和可操作性而失去有效性,从而失去及时处置危机事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理依据。

(五)责任追究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公共伦理失范和政府信任危机

高校危机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往往涉及不同的部门和领导,也容易出现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现象。由于体制内部缺乏自我约束机制,各部门之间长期存在着只争利益回避责任的情形,这会造成无法追究相关涉事人员,甚至无法追究因治理危机不力而应该承担的决策责任。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