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发生在Web2.0时代的高校群体性事件不绝如缕,产生了强烈的网络舆论和社会舆论冲击波。群体性事件既可能成为社会的破坏性力量,也可能演变为高校内部的建设性力量,如何妥善处理好群体性事件,及时做好应急管理,是衡量高校领导及其部门的危机管理水平的重要一环。本文从高校群体性事件入手,结合案例实证研究,分析了高校群体事件的网络演变路径、集群行为、网络燃烧、传播规律,系统研究了信息在群体性事件主体间的传播模型、网络舆论传播模型、利益相关者分析模型等,重点探讨了高校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现实困境和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的整体性治理模式。
【关键词】高校;群体性事件;网络演变路径;传播模型;整体性治理;实证研究
Web2.0时代,政治似乎从距离公众遥远的天边飘落人间,使每个普通的个体都有机会成为真正的“政治人”。作为公共部门主体的各级政府已经成为“政治人”特别关注的对象,尤其是社会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使政府陷入了网络舆情的“风暴眼”。参与者们或基于表达利益诉求、宣泄不满情绪、维护权力趋向、主张价值追求等目的聚合在一起,通过各种方式强烈反映群体的共同愿望,以期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实现解决矛盾和维护利益的既定目标。作为公共部门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院校也不例外,每年发生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群体性事件(如学生维权事件、群殴事件等)不断吸引公众的眼球,在网络“公共领域”掀起波澜,诸如2010年上海某大学浙江学院发生的“倒闭门”事件导致1600多名独立学院的学生强烈维权;2011年北京某大学经济学院因虚假招生宣传造成600余名“计划外”学生上访索学历事件(系本文案例);2012年武汉某大学廊坊研究生硕士班学员造假事件;2013年南京某大学上万学生因断电无空调集体抗议事件,并随后在南京和湖南的部分大学引发了类似事件……
一、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内涵与特征
对于高校来说,群体性事件既可以发生在校内,也可以发生在校外;既可以由高校师生引发,也可以因校外人员引发,只要与高校有关,涉及的主体是群体性师生(尤其是学生),就会引发高校群体性事件。
(一)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内涵
与社会群体性事件相比,高校群体性事件具有特殊性,它是指受校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较短时间内突然发生的,由一定数量的学生参与并形成一定的规模,为表达某种共同的利益诉求或宣泄一种共同的情绪而临时聚集在一起,不受正常的社会规范制约并对高校和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集体行为[唐建旺:试论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群体心理效应及其控制途径[J],《价值工程》,2011(22),p200。]。参与者通过集体罢课、罢餐、起哄、上访、请愿静坐、围攻闹事、聚众斗殴、游行示威和网络暴力等多种形式,来激化事态发展、加剧矛盾冲突、扩大社会影响,并迅速演化为较大规模的群体性公共事件。此类群体性事件容易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产生广泛的公共关注和社会影响,直接威胁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社会群体性事件是在我国经济和社会改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集中反映。研究近几年发生的高校群体性事件,根据其性质、机理和发生过程,我们把它分为以下几类:维权泄愤、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网络与信息安全、教育考试安全等事件。这些事件有时是相互交叉和彼此关联,某类事件有可能和其他类别的事件同时发生,甚至引发深层次的衍生事件。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频繁发生,是社会发展变革和经济转型中深层次问题在高校的综合反映。各类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学校和政府的公信力,甚至由此引发了社会公众对政府执政合法性的质疑。
(二)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征
心理学上的群体是指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因受到某种诱因刺激而趋同,并以共同活动为载体而集合。在群体性事件中,群体心理具有认同意识、归属意识、整体意识和排外意识等作用,使个体在群体中变得胆大,并把群体看作是其强大的后盾。通过对案例研究,我们发现群体性事件往往表现出以下特征:
1、事件的突发性与时间的紧迫性。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不可预见性。因时间紧迫,且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高校做出决策的时间有限,如能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决策需要面对巨大压力。
2、主体的群体性与行为的过激性。起初事件的参与者仅为少数人,但多种因素的诱因致使参与人数急剧增加,不少学生亲属也参与其中,形成强大的“维权”队伍。他们为实现诉求,除常规谈判外,多次到教育部、国家信访局和中央电视台等单位上访,还时常采取激烈的对抗方式围攻学校教工,甚至打砸室内设施等。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会使参与者更倾向于感性的“形象思维”,拒绝理性的“逻辑推理”,诸如法不责众的心理会助长群体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形成免责鼓励下的“集体无意识”现象。“群体感情的狂暴,尤其是在异质性群体中间,又会因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意识到肯定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以及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会使群体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法)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P33。]
3、形式的公开性与结构的组织性。参与主体的诉求既有合理性,又有无理性。为达到目的,他们在骨干的组织下,明确分工,统一行动,一呼百应,在人群密集场所造势。在案例中,从众心理很容易转化为从众行为,个体因受群体的压力形成“沉默的螺旋”和盲目从众的心理,容易受到意见领袖的煽动,表现为思维简单化。“个体一旦参加到群体之中,由于匿名、模仿、感染、暗示、顺从等心理因素的作用,个体就会丧失理性和责任感,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法)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P14。]这与大学生处在成长阶段的不稳定、易冲动和社会阅历缺乏但又对外部事物比较敏感的特征相吻合。
4、过程的持久性与发展的阶段性。在案例中,事件自爆发到解决持续了两个多月,发展态势极不确定。从整个过程来看,事件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消长阶段,并且每个阶段持续的时间也相对较长。
5、事件的公共性与影响的深远性。高校师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很容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牵扯到许多家庭的利益,更容易成为政府、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吸引公众热情参与和广泛讨论,间接对事件的解决程度和速度施加压力。这种公共性在网络时代还容易与某些外在因素产生互动,产生“放大”或“辐射”效应,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甚至产生国际性影响。
6、事件的危害性与处置的复杂性。事件的破坏程度相对较深,不仅影响高校正常的秩序,加大行政管理成本,还会造成生命危险和各种损害,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处置过程中,稍有不慎,还会激化矛盾,造成事态扩大,增加处置的难度。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类似问题的高校不在少数,如“计划外”学生都群起效仿,这对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灾难,甚至会闹成一场“政治事件”。因此,高校妥善处理好复杂的群体性事件是一件相当“棘手”的问题,但对发展来说也是一种机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