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正在从以经济和科技为代表的综合国力竞争逐步转向文化软实力竞争,而软实力竞争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对外宣传形式来完成的。语言是传播的第一手段,也是国家软实力之一,对外宣传离不开翻译。对外宣传在从面向国内说服对象转向西方说服对象时,所要求的是一种“再构思”、“再表达”和“重构”,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翻译。外宣翻译工作直接决定中国对外传播的效果,也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建设环境的体现。提高外宣翻译的质量已经成为一个有着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在2006年10月20日于清华大学举行的中国电视英语新闻20年回顾论坛上,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黎瑞刚在致辞中指出,当今世界,东西方的交流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从传播流向和传播渠道这两大要素来说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但这并非说明我们的对外宣传就无所作为,难以提高效果。如果媒体总是报喜不报忧,总是对需要解决的问题避之唯恐不及,总是对国际上热炒的“敏感”话题讳莫如深,总是不能及时、全面地报道受众所关注的重大事件,总是充满了空洞乏味强加于人的说教、空话,总是带着浓重的宣传气息,那么,不仅外宣起不到应有的在国际上塑造中国正面形象的效果,就是国内的宣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外宣翻译是对外宣传的主渠道,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对外宣传的力度不断加强,广度不断拓宽。“让中国走向国际,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对外宣传活动无法离开翻译这一工具,要想提高对外宣传的效果,改进翻译质量不容忽视。以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政府网站为例,这些网站的英文版开办以来受到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好评,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小觑,尤其是译文质量问题,“中国式英语”味道浓重,严重地影响了对外宣传的质量和效果,不利于实现让世界了解中国,也不太符合我国正在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有专家分析了我国四大中央级英文网站在对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自创新闻少,稿件翻译质量有待提高,在传播理念上存在正面报道过多、不符合境外受众心理等偏差。
在上述的诸多问题中,外宣翻译质量问题十分突出,也早已引起我国翻译界的高度重视,但现状尚无明显改观。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改进:
1.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外宣的重视和支持,包括政策层面和资金方面。外宣活动以及所有外宣渠道都应该得到强有力的扶持,所谓“外宣无小事”,因为它关系到国家形象,更关系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的大政方针问题。
2.重视对外宣翻译人才的培养。以电视新闻媒体的外宣为例,要做好外宣电视新闻翻译,首先必须熟练掌握两种语言,还必须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原理,了解中英文新闻报道的差异,掌握对外宣传的原则。称职的电视英语新闻采编人员既要有良好的中英双语驾驭能力,又要懂得新闻写作的基本原理,尤其是要了解中英文新闻写作之间的异同,甚至必须具备用英语思考、采访和写作的能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认为:“合格的对外传播人才首先要具备三个基本技能:新闻写作、语言和文字的操作;用英语思考、采访、写作的能力以及一技之长。”
3.高校翻译课程建设应进一步重视对学生的各类应用文体翻译能力的培养。翻译课程的设置要适应社会需求,增加强调实践性的非文学翻译内容,改变长期以来过分强调学术性的研究型培养模式。
4.重视对西方受众的心理和修辞思想研究。对于西方受众而言,我们传播到西方的信息在多大程度上是有效的,在多大程度上使他们觉得可信、有理、有说服力,从而使他们改变了对中国的观念,其中问题值得反省探讨。比如,在我国广为接受的“事实胜于雄辩”的说法,在西方修辞思想中被认为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在西塞罗和西塞罗主义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西方修辞传统看来,对事实的掌握是雄辩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如果我们在对外宣传中以理直气壮的口吻过分强调“事实胜于雄辩”,寄希望于“以理服人”和“以事实说话”,它所传达的语气反倒容易在受众中产生词穷时转而诉诸色厉内荏的断言之印象,由此而来的事实陈述是肯定不被对方认可的。这番分析值得引起对外宣传领域的深刻反思。
5.在外宣翻译实践中树立全局观念,既要遵守“内外有别”和“外外有别”的外宣原则,也不能机械刻板理解,而应体现灵活性。外宣翻译既要服从国家大政方针,也要考虑我国与外宣受众对象之间的意识形态、文化背景、审美心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差异,更要重视汉语与外宣主要语言英语之间在哲学基础、句子结构、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用语习惯等层面上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从外宣的角度出发,减少空洞说教。在达赖集团企图破坏奥运火炬传递而西方某些政客和媒体借机对中国人民发难和指责的时候,新华社发表时评称,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建设好国家是表达爱国热情的最好方式。同样,与其被动地等待长期对中国带有偏见甚至敌意的西方认识中国,还不如我们主动出击,把对外宣传做得更好,更有效地从正面宣传中国,减少西方国家对我国的误解、曲解、歪曲、污蔑、诋毁乃至敌意,在国际软实力竞争和国际话语活动中获得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声音,全面提升我国国际形象,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作者单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外宣部;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